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形容的解释

形容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鬼谷子》反应中的「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也。其相知也,若比目之鱼。其伺言也,若声之与响;其见形也,若光之与影也;其察言也,不失若磁石之取针,舌之取燔骨。 矩其与人也微,其见情也疾。如阴与阳,如阳与阴;如圆与方,如方与圆。未见形圆以道之,既见形方以事之。进退左右,以是司之。己不先定,牧人不正。事用不巧,是谓忘情失道。己审先定以牧人,策而无形容,莫见其门,是谓天神。」篇,“形容”解释为形体和容貌。指做事周密,没有蛛丝马迹可寻。陶弘景注:“己能审定,以之牧人。至德潜畅,玄风远扇,非形非容,无门无户。见形而不及道,日用而不知,故谓之天神也。”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挽歌-缪熙伯中的「生时游国都,死没弃中野。」篇,“形容”解释为容貌。稍:渐渐。歇:尽,完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骚下-屈平中的「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欤?何故至于斯?”屈原曰:“世人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屈原曰:“吾闻之: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蒙世俗之尘埃乎!”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乃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”遂去,不复与言。」篇,“形容”解释为形体容貌。枯槁:枯瘦。槁,与“枯”同义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楚辞》渔父中的「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与?何故至于斯?”屈原曰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其糟而歠其酾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屈原曰:“吾闻之: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”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」篇,“形容”解释为形态,容貌。枯槁:本指草木干枯,这里是形容清瘦的样子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战国策》渔父中的「苏秦始将连横」篇,“形容”解释为指面容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寻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