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世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行旅上-陆士衡中的「希世无高符,营道无烈心。靖端肃有命,假楫越江潭。」篇,“希世”解释为:迎合世俗。李善注引《汉书音义》:“希世,随世也。”高符:高蹈,隐居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李萧远中的「凡希世苟合之士,蘧蒢戚施之人,俯仰尊贵之颜,逶迆势利之间。意无是非,赞之如流;言无可否,应之如响。以窥看为精神,以向背为变通。势之所集,从之如归市;势之所去,弃之如脱遗。其言曰:“名与身孰亲也?得与失孰贤也?荣与辱孰珍也?”故遂洁其衣服,矜其车徒,冒其货贿,淫其声色,脉脉然自以为得矣。盖见龙逢、比干之亡其身,而不惟飞廉、恶来之灭其族也。盖知伍子胥之属镂于吴,而不戒费无忌之诛夷于楚也。盖讥汲黯之白首于主爵,而不惩张汤牛车之祸也。盖笑萧望之跋踬于前,而不惧石显之绞缢于后也。故夫达者之算也,亦各有尽矣。」篇,“希世”解释为:迎合世俗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原宪笑曰:‘夫希世而行,比周而友……宪不忍为也。’”苟合:苟且迎合。《周易·序卦》:“物不可以苟合而已,故受之以贲。”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中的「迁中尉。琰声姿高畅,眉目疏朗,须长尺,甚有威重;朝士瞻望,而太祖亦敬惮焉。琰尝荐钜鹿杨训:“虽才好不足,而清贞守道。”太祖即礼辟之。后太祖为魏王,训发表称赞功伐,褒述盛德。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,谓琰为失所举。琰从训取表草,视之,与训书曰:“省表,事佳耳!时乎时乎,会当有变时。”琰本意,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。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,太祖怒曰:“谚言‘生女耳’,‘耳’非佳语!‘会当有变时’,意指不逊。”于是罚琰为徒隶。使人视之,辞色不挠。太祖令曰:“琰虽见刑,而通宾客,门若市人;对宾客虬须直视,若有所瞋。”遂赐琰死。始,琰与司马朗善。晋宣王方壮,琰谓朗曰:“子之弟,聪哲明允,刚断英跱,殆非子之所及也!”朗以为不然,而琰每秉此论。琰从弟林,少无名望;虽姻族,犹多轻之。而琰常曰:“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,终必远至。”涿郡孙礼、卢毓始入军府,琰又名之曰:“孙,疏亮亢烈,刚简能断;卢,清警明理,百炼不消:皆公才也。”后林、礼、毓,咸至鼎辅。及琰友人公孙方、宋阶,早卒;琰抚其遗孤,恩若己子。其鉴识笃义,类皆如此。初,太祖性忌,有所不堪者;鲁国孔融,南阳许攸、娄圭,皆以恃旧不虔见诛。而琰,最为世所痛惜,至今冤之。」篇,“希世”解释为:阿谀逢迎当权者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