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彧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武帝纪中的「兴平元年春,太祖自徐州还。初,太祖父嵩,去官后还谯。董卓之乱,避难琅邪。为陶谦所害,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。夏,使荀彧、程昱守鄄城;复征陶谦,拔城,遂略地至东海。还过郯;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,要太祖。太祖击破之,遂攻拔襄贲。所过多所残戮。」篇,“荀彧”解释为:荀彧(公元 163—212),传见本书卷十。彧音yù。程昱(yù):传见本书卷十四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卫觊字伯儒,河东安邑人也。少夙成,以才学称。太祖辟为司空掾、属;除茂陵令、尚书郎。太祖征袁绍,而刘表为绍援,关中诸将又中立;益州牧刘璋与表有隙,觊以治书侍御史使益州,令璋下兵以缀表军。至长安,道路不通,觊不得进,遂留镇关中。时方大有还民,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。觊书与荀彧曰:“关中,膏腴之地;顷遭荒乱,人民流入荆州者万余家。闻本土安宁,皆企望思归。而归者无以自业,诸将各竞招怀,以为部曲。郡县贫弱,不能与争,兵家遂强。旦变动,必有后忧。夫盐,国之大宝也,自乱来散放,宜如旧置使者监卖。以其直益市犁牛,若有归民,以供给之。勤耕积粟,以丰殖关中。远民闻之,必日夜竞还。又使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以为之主,则诸将日削,官民日盛,此强本弱敌之利也。”彧以白太祖。太祖从之,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,司隶校尉治弘农。关中服从,乃白召觊还。稍迁尚书。魏国既建,拜侍中,与王粲并典制度。」篇,“荀彧”解释为:荀彧(公元 163—212),传见本书卷十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曹操用人」篇,“荀彧”解释为:荀彧(yù,163—212),颍川颍阴(今河南许昌)人。少有王佐之才。初依袁绍,后从曹操,曹操功业,多由其谋划。后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,饮药自尽。荀攸(157—214):荀彧之侄。是曹操的重要谋臣。郭嘉(170—207):颍川阳翟(今河南禹州)人。初投袁绍,后归曹操,多谋善断,颇受器重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