偃师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列子》汤问篇中的「周穆王西巡狩,越昆仑,不至弇山。反还,未及中国,道有献工人名偃师。 穆王荐之,问曰:“若有何能?”偃师曰:“臣唯命所试。然臣已有所造,愿王先观之。”穆王曰:“日以俱来,吾与若俱观之。”越日偃师谒见王。王荐之,曰:“若与偕来者何人邪?”对曰:“臣之所造能倡者。”穆王惊视之,趋步俯仰,信人也。巧夫顉其颐,则歌合律;捧其手,则舞应节。千变万化,惟意所适。王以为实人也,与盛姬内御并观之。技将终,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待妾。王大怒,立欲诛偃师。偃师大慑,立剖散倡者以示王,皆傅会革、木、胶、漆、白、黑、丹、青之所为。王谛料之,内则肝胆、心肺、脾肾、肠胃,外则筋骨、支节、皮毛、齿发,皆假物也,而无不毕具者。合会复如初见。王试废其心,则口不能言;废其肝,则目不能视;废其肾,则足不能步。穆王始悦而叹曰:“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?”诏贰车载之以归。夫班输之云梯,墨翟之飞鸢,自谓能之极也。弟子东门贾、禽滑釐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,二子终身不敢语艺,而时执规矩。」篇,“偃师”解释为:虚构的人物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纪行上-曹大家中的「惟永初之有七兮,余随子乎东征。时孟春之吉日兮,撰良辰而将行。乃举趾而升舆兮,夕予宿乎偃师。遂去故而就新兮,志怆悢而怀悲。明发曙而不寐兮,心迟迟而有违。酌樽酒以弛念兮,喟抑情而自非。谅不登樔而椓蠡兮,得不陈力而相追。且从众而就列兮,听天命之所归。遵通衢之大道兮,求捷径欲从谁!」篇,“偃师”解释为:县名。李善注:“河南郡有偃师县,在洛阳东三十里。”因周武王伐纣,至此筑城休整,故名偃师。今属河南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中的「郤正字令先,河南偃师人也。祖父俭,灵帝末为益州刺史,为盗贼所杀。会天下大乱,故正父揖因留蜀。揖为将军孟达营都督,随达降魏,为中书令史。正本名纂。少以父死母嫁,单茕只立;而安贫好学,博览坟籍,弱冠能属文。入为秘书吏。转为令史,迁郎,至令。性淡于荣利,而尤耽意文章。自司马、王、扬、班、傅、张、蔡之俦遗文篇赋,及当世美书善论,益部有者,则钻凿推求,略皆寓目。自在内职,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,经年。皓从微至贵,操弄威权;正既不为皓所爱,亦不为皓所憎。是以官不过百石,而免于忧患。」篇,“偃师”解释为:县名。县治在今河南偃师市东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