晏子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列子》力命篇中的「齐景公游于牛山,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:“美哉国乎!郁郁芊芊,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?使古无死者,寡人将去斯而之何?”史孔、梁丘據皆从而泣曰:“臣赖君之赐,疏食恶肉可得而食,驽马棱车可得而乘也,且犹不欲死,而况吾君乎?”晏子独笑于旁。公雪涕而顾晏子曰:“寡人今日之游悲,孔与據皆从寡人而泣,子之独笑,何也?”晏子对曰:“使贤者常守之,则太公、桓公将常守之矣;使有勇者而常守之,则庄公、灵公将常守之矣。数君者将守之,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,唯事之恤,行假念死乎?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?以其迭处之,迭去之,至于君也,而独为之流涕,是不仁也。见不仁之君,见谄谀之臣;臣见此二者,臣之所为独窃笑也。”景公惭焉,举觞自罚。罚二臣者各二觞焉。」篇,“晏子”解释为:即晏婴,字仲,谥平,习惯上多称平仲,又称晏子。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。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。以生活节俭,谦恭下士著称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七卷 精神训中的「晏子与崔杼盟,临死地而不易其义,殖、华将战而死,莒君厚赂而止之,不改其行。故晏子可迫以仁,而不可劫以兵;殖、华可止以义,而不可县以利;君子义死而不可以富贵留也,义为而不可以死亡恐也。彼则直为义耳,而尚犹不拘于物,又况无为者矣。尧不以有天下为贵,故授舜;公子札不以有国为尊,故让位;子罕不以玉为富,故不受宝;务光不以生害义,故自投于渊。由此观之,至贵不待爵,至富不待财。天下至大矣,而以与佗人;身至亲矣,而弃之渊;此外,其余无足利矣。此之谓无累之人。无累之人,不以天下为贵矣。」篇,“晏子”解释为:名婴,字仲,谥号平,又称晏平仲,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,共辅佐了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世。崔杼: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,后来他杀死庄公另立景公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左传》中的「晏子不死君难」篇,“晏子”解释为:即晏婴,历任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,是春秋 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《左传》中的「晏子、杨雄」篇,“晏子”解释为:即晏婴(?—前500),春秋时齐国人。继其父为齐卿,后为齐景公相,以节俭力行,名显诸侯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