谒者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庄子》杂篇-盗跖中的「孔子与柳下季为友,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。盗跖从卒九千人,横行 天下,侵暴诸侯。穴室枢户,驱人牛马,取人妇女。贪得忘亲,不顾 父母兄弟,不祭先祖。所过之邑,大国守城,小国入保,万民苦之。 孔子谓柳下季曰:“夫为人父者,必能诏其子;为人兄者,必能教其 弟。若父不能诏其子,兄不能教其弟,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。今先 生,世之才士也,弟为盗跖,为天下害,而弗能教也,丘窃为先生羞 之。丘请为先生往说之。”柳下季曰:“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,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,若子不听父之诏,弟不受兄之教,虽今先生 之辩,将奈之何哉?且跖之为人也,心如涌泉,意如飘风,强足以距 敌,辩足以饰非。顺其心则喜,逆其心则怒,易辱人以言。先生必无 往。”孔子不听,颜回为驭,子贡为右,往见盗跖。 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,脍人肝而餔之。孔子下车而前,见谒者曰:“鲁人孔丘,闻将军高义,敬再 拜谒者。”谒者入通。盗跖闻之大怒,目如明星,发上指冠,曰:“ 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?为我告之:尔作言造语,妄称文、武, 冠枝木之冠,带死牛之胁,多辞缪说,不耕而食,不织而衣,摇唇鼓 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,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,妄作孝弟,而 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。子之罪大极重,疾走归!不然,我将以子肝益 昼餔之膳。” 孔子复通曰:“丘得幸于季,愿望履幕下。”谒者复通。盗跖曰: 使来前!”孔子趋而进,避席反走,再拜盗跖。盗跖大怒,两展其足 ,案剑瞋目,声如乳虎,曰:“丘来前!若所 言顺吾意则生,逆吾心则死。”」篇,“谒者”解释为:官名,掌管传达使命,亦泛指传达和通报的奴仆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战国策》杂篇-盗跖中的「靖郭君将城薛」篇,“谒者”解释为: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员。无为客通:不要给纳谏的门客通报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战国策》杂篇-盗跖中的「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」篇,“谒者”解释为:官名,负责接待宾客与传达国君命令等。操:握持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董刘马陈董吕传中的「吕乂字季阳,南阳人也。父常,送故将(军)刘焉入蜀;值王路隔塞,遂不得还。乂少孤,好读书鼓琴。初,先主定益州,置盐府校尉,较盐铁之利;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、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。乂迁新都、绵竹令,乃心隐恤;百姓称之,为州诸城之首。迁巴西太守。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,调发诸郡,多不相救;乂募取兵千人诣亮,慰喻检制,无逃窜者。徙为汉中太守,兼领督农,供继军粮。亮卒,累迁广汉、蜀郡太守。蜀郡都之会,户口众多;又亮卒之后,士伍亡命,更相重冒,奸巧非。乂到官,为之防禁,开喻劝导;数年之中,漏脱自出者万余口。后入为尚书。代董允为尚书令,众事无留,门无停宾。乂历职内外,治身俭约,谦靖少言;为政简而不烦,号为清能。然持法刻深,好用文俗吏;故居大官,名声损于郡县。延熙年卒。子辰,景耀中为成都令。辰弟雅,谒者。雅清厉有文才,著《格论》篇。杜祺,历郡守、监军、大将军司马;刘幹,官至巴西太守。皆与乂亲善,亦有当时之称;而俭素守法,不及于乂。」篇,“谒者”解释为:官名。即谒者仆射(yè)。主管谒者台的官员,皇帝外出担任引导。谒者台是负责礼仪的机构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