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伊、洛的解释

伊、洛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左太冲中的「“于时运距阳九,汉网绝维。奸回内赑,兵缠紫微。翼翼京室,眈眈帝宇,巢焚原燎,变为煨烬,故荆棘旅庭也。殷殷寰内,绳绳八区,锋镝纵横,化为战场,故麋鹿寓城也。伊、洛榛旷,崤、函荒芜。临菑牢落,鄢郢丘墟。而是有魏开国之日,缔构之初,万邑譬焉,亦独犫麋之与子都,培 之与方壶也。且魏地者,毕昴之所应,虞夏之余人,先王之桑梓,列圣之遗尘。考之四隈,则八埏之中,测之寒暑,则霜露所均。卜偃前识而赏其隆,吴札听歌而美其风。虽则衰世,而盛德形于管弦。虽逾千祀,而怀旧蕴于遐年。」篇,“伊、洛”解释为伊水、洛水。榛旷:荒芜空旷。榛,树木丛生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下-卢子谅中的「亹亹圆象运,悠悠方仪廓。」篇,“伊、洛”解释为二水名。伊水源于河南熊耳山,至偃师入洛水。洛水源于陕西冢岭山,至河南巩义入黄河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杂拟上-谢灵运中的「家本秦川,贵公子孙。遭乱流寓,自伤情多。」篇,“伊、洛”解释为二水名。在今河南境内。这里借指洛阳及其附近地区。燎烟:谓起火燃烧。李善注:“曹子建《送应氏诗》曰:‘洛阳何寂寞,宫室尽烧焚。’”燎,放火焚烧草木。董卓乱中,洛阳及其周围地区遭受极大破坏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国语》杂拟上-谢灵运中的「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」篇,“伊、洛”解释为韦昭注云“伊出熊耳,洛出冢岭。禹都阳城,伊、洛所近”。这两条河流即今河南境内的洛河和伊河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猗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