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鬼谷子》捭阖中的「粤若稽古,圣人之在天地间也,为众生之先。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,知存亡之门户。筹策万类之终始,达人心之理,见变化之朕焉,而守司其门户。故圣人之在天下也,自古至今,其道一也。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古代哲学概念,表示事物间的对立统一。万物皆由阴阳构成,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。凡天地、日月、昼夜,乃至人体脏腑、气血皆分属阴阳二气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列子》天瑞篇中的「舜问乎烝曰:“道可得而有乎?”曰:“汝身非汝有也,汝何得有夫道?”舜曰:“吾身非吾有,孰有之哉?”曰:“是天地之委形也。生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和也。性命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顺也。孙子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蜕也。故行不知所往,处不知所持,食不知所以。天地强阳,气也;又胡可得而有邪?”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刚实,引申为运动不息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上-班孟坚中的「“周庐千列,徼道绮错。辇路经营,修除飞阁。自未央而连桂宫,北弥明光而亘长乐;凌隥道而超西墉,掍建章而连外属。设璧门之凤阙,上觚稜而栖金爵。内则别风之嶕峣,眇丽巧而耸擢。张千门而立万户,顺阴阳以开阖。尔乃正殿崔嵬,层构厥高,临乎未央。经骀荡而出 娑,洞枍诣以与天梁。上反宇以盖戴,激日景而纳光。神明郁其特起,遂偃蹇而上跻,轶云雨于太半,虹霓回带于棼楣。虽轻迅与僄狡,犹愕眙而不能阶。攀井幹而未半,目眴转而意迷。舍棂槛而却倚,若颠坠而复稽。魂恍恍以失度,巡回涂而下低。既惩惧于登望,降周流以彷徨。步甬道以萦纡,又杳窱而不见阳。排飞闼而上出,若游目于天表,似无依而洋洋。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此指暮与朝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宫殿-王文考中的「据坤灵之宝势,承苍昊之纯殷;包阴阳之变化,含元气之烟煴。玄醴腾涌于阴沟,甘露被宇而下臻。朱桂黝倏于南北,兰芝阿那于东西。祥风翕习以飒洒,激芳香而常芬,神灵扶其栋宇,历千载而弥坚。永安宁以祉福,长与大汉而久存;实至尊之所御,保延寿而宜子孙。苟可贵其若斯,孰亦有云而不珍。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。古代用以解释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,或用以解释万物的产生和形成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骚下-屈平中的「余幼好此奇服兮,年既老而不衰。带长铗之陆离兮,冠切云之崔巍,被明月兮佩宝璐。世溷浊而莫余知兮,吾方高驰而不顾。驾青虬兮骖白螭,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。登昆仑兮食玉英,与天地兮比寿,与日月兮齐光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,旦余济兮江湘。乘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皋,邸余车兮方林。乘舲船余上沅兮,齐吴榜以击汰。船容与而不进兮,淹回水而疑滞。朝发枉渚兮,夕宿辰阳。苟余心其端直兮,虽僻远之何伤。入溆浦余儃佪兮,迷不知吾之所如。深林杳以冥冥兮,乃猿狖之所居。山峻高以蔽日兮,下幽晦以多雨。霰雪纷其无垠兮,云霏霏而承宇。哀吾生之无乐兮,幽独处乎山中。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,固将愁苦而终穷。接舆髡首兮,桑扈臝行。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伍子逢殃兮,比干菹醢。与前世而皆然兮,吾又何怨乎今之人!余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将重昏而终身!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古代哲学概念。指矛盾中对立着的两个面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赞-夏侯孝若中的「若乃远心旷度,赡智宏材。倜傥博物,触类多能。合变以明笇,幽赞以知来。自三坟五典、八索九丘,阴阳图纬之学,百家众流之论,周给敏捷之辩,支离覆逆之数,经脉药石之艺,射御书计之术,乃研精而究其理,不习而尽其功,经目而讽于口,过耳而 于心。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指以阴阳观察人事天地万物。《周易·系辞》:“阴阳不测之谓神。”疏:“天下万物,皆由阴阳。”图纬之学:图,河图。纬,六经诸纬和《孝经》纬。起于西汉末期,至东汉尤为盛行,都是附会经义以占验术数为主要内容的书。此指研究图纬的学问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文选》碑文下-王简棲中的「盖闻挹朝夕之池者,无以测其浅深,仰苍苍之色者,不足知其远近。况视听之外,若存若亡,心行之表,不生不灭者哉!是以掩室摩竭,用启息言之津;杜口毗邪,以通得意之路。然语彝伦者,必求宗于九畴;谈阴阳者,亦研几于六位。是故三才既辨,识妙物之功;万象已陈,悟太极之致。言之不可以已,其在兹乎?然爻系所筌,穷于此域,则称谓所绝,形乎彼岸矣!彼岸者,引之于有,则高谢四流,推之于无,则俯弘六度。名言不得其性相,随迎不见其终始,不可以学地知,不可以意生及,其涅槃之蕴也。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古以阴阳解释万物化生,凡天地、日月、昼夜、男女等分属阴阳。 原文 »
〔8〕出自《战国策》碑文下-王简棲中的「苏秦从燕之赵,始合从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指合纵连横。 原文 »
〔9〕出自《庄子》内篇-大宗师中的「子祀、子舆、子犁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:“孰能以无为首,以生为脊,以死为尻;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,吾与之友矣!”四人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,遂相与为友。俄而子舆有病,子祀往问之。曰:“伟哉,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。”曲偻发背,上有五管,颐隐于齐,肩高于顶,句赘指天,阴阳之气有沴,其心闲而无事,胼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这里指整个自然变化。 原文 »
〔10〕出自《楚辞》天问中的「曰: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冥昭瞢暗,谁能极之?冯翼惟像,何以识之?明明暗暗,惟时何为?阴阳三合,何本何化?圜则九重,孰营度之?惟兹何功,孰初作之?斡维焉系?天极焉加?八柱何当?东南何亏?九天之际,安放安属?隅隈多有,谁知其数?天何所沓?十二焉分?日月安属?列星安陈?出自汤谷,次于蒙汜。自明及晦,所行几里?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?厥利维何,而顾菟在腹?女岐无合,夫焉取九子?伯强何处?惠气安在?何阖而晦?何开而明?角宿未旦,曜灵安藏?」篇,“阴阳”解释为:阴气和阳气。三合:参错相合。三,通“参”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