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时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论四-刘孝标中的「近世有沛国刘 弟琎,并一时之秀士也。 则关西孔子,通涉六经,循循善诱,服膺儒行。琎则志烈秋霜,心贞昆玉,亭亭高竦,不杂风尘。皆毓德于衡门,并驰声于天地。而官有微于侍郎,位不登于执戟,相次殂落,宗祀无飨。因斯两贤,以言古则: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奇才而莫用,徼草木以共凋,与麋鹿而同死,膏涂平原,骨填川谷,堙灭而无闻者,岂可胜道哉!此则宰衡之与皂隶,容、彭之与殇子,猗顿之与黔娄,阳文之与敦洽,咸得之于自然,不假道于才智。」篇,“一时”解释为:一世。秀士:德才优异之士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「陶谦死,太祖欲遂取徐州,还乃定布。彧曰:“昔高祖保关中,光武据河内,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;进足以胜敌,退足以坚守。故虽有困败,而终济大业。将军本以兖州首事,平山东之难,百姓无不归心悦服。且河、济,天下之要地也;今虽残坏,犹易以自保;是亦将军之关中、河内也,不可以不先定。今已破李封、薛兰,若分兵东击陈宫,宫必不敢西顾;以其间勒兵收熟麦,约食蓄谷,举而布可破也。破布,然后南结扬州;共讨袁术,以临淮、泗。若舍布而东,多留兵则不足用,少留兵则民皆保城,不得樵采。布乘虚寇暴,民心益危;唯鄄城、范、卫可全,其余非己之有:是无兖州也。若徐州不定,将军当安所归乎?且陶谦虽死,徐州未易亡也。彼惩往年之败,将惧而结亲,相为表里。今东方皆已收麦,必坚壁清野,以待将军;将军攻之不拔,略之无获;不出日,则万之众,未战而自困耳。前讨徐州,威罚实行;其子弟念父兄之耻,必人自为守,无降心;就能破之,尚不可有也。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:以大易小,可也;以安易危,可也;权时之势,不患本之不固,可也。今者莫利,愿将军熟虑之!”太祖乃止,大收麦,复与布战。分兵平诸县。布败走,兖州遂平。」篇,“一时”解释为:当时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程郭董刘蒋刘传中的「文帝即王位,转为相国长史。及践阼,出为东中郎将。济请留,诏曰:“高祖歌曰‘安得猛士守方’。天下未宁,要须良臣以镇边境。如其无事,乃还鸣玉,未为后也。”济上《万机论》,帝善之。入为散骑常侍。时有诏,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:“卿腹心重将,特当任使。恩施足死,惠爱可怀。作威作福,杀人活人。”尚以示济。济既至,帝问曰:“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?”济对曰:“未有他善,但见亡国之语耳!”帝忿然作色,而问其故。济具以答,因曰:“夫‘作威作福’,《书》之明诫;‘天子无戏言’,古人所慎。惟陛下察之。”于是帝意解,遣追取前诏。黄初年,与大司马曹仁征吴。济别袭羡溪,仁欲攻濡须洲中。济曰:“贼据西岸,列船上流;而兵入洲中,是为自内地狱:危亡之道也。”仁不从,果败。仁薨,复以济为东中郎将,代领其兵。诏曰:“卿兼资文武,志节慷慨。常有超越江湖吞吴、会之志,故复授将率之任。”顷之,征为尚书。车驾幸广陵。济表水道难通,又上《州论》以讽帝,帝不从。于是战船数千,皆滞不得行。议者欲就留兵屯田,济以为:“东近湖,北临淮;若水盛时,贼易为寇,不可安屯。”帝从之,车驾即发。还到精湖,水稍尽,尽留船付济。船本历适数百里中,济更凿地作道,蹴船令聚。豫作土豚遏断湖水,皆引后船;时开遏,入淮中。帝还洛阳,谓济曰:“事不可不晓。吾前决谓‘分半烧船于山阳池中’;卿于后致之,略与吾俱至谯。又每得所陈,实入吾意。自今讨贼计画,善思论之。”」篇,“一时”解释为:一下子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「太祖辟矫为司空掾、属。除相令,征南长史,彭城、乐陵太守,魏郡西部都尉。曲周民父病,以牛祷;县结正弃市。矫曰:“此孝子也。”表赦之。迁魏郡太守。时系囚千数,至有历年。矫以为:“周有典之制,汉约章之法;今惜轻重之理,而忽久系之患,可谓谬矣。”悉自览罪状,时论决。大军东征,入为丞相长史。军还,复为魏郡。转西曹属,从征汉中。还为尚书。」篇,“一时”解释为:一下子。论决:判决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