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水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下-沈休文中的「丽日属元巳,年芳具在斯。」篇,“伊水”解释为:在洛阳附近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二经中的「又西南二百里,曰发视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砥砺。即鱼之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伊水。」篇,“伊水”解释为:伊河,在今河南西部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二经中的「又西三百里,曰鲜山,多金玉,无草木。鲜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。其中多鸣蛇,其状如蛇而四翼,其音如磬,见则其邑大旱。」篇,“伊水”解释为:伊河。一说在今河南西部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四经中的「又西一百二十里,曰厘山,其阳多玉,其阴多蒐。有兽焉,其状如牛,苍身,其音如婴儿,是食人,其名曰犀渠。滽滽之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伊水。有兽焉,名曰[犭颉(左右)],其状如獳犬而有鳞,其毛如彘鬣。」篇,“伊水”解释为:即伊河,洛河的支流,在今河南西部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七经中的「又东五十二里,曰放皋之山。明水出焉,南流注于伊水,其中多苍玉。有木焉,其叶如槐,黄华而不实,其名曰蒙木,服之不惑。有兽焉,其状如蜂,枝尾而反舌,善呼,其名曰文文。」篇,“伊水”解释为:伊河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七经中的「又东七十里,曰半石之山。其上有草焉,生而秀,其高丈余,赤叶赤华,华而不实,其名曰嘉荣,服之者不霆。来需之水出于其阳,而西流注于伊水,其中多鯩鱼,黑文,其状如鲋,食者不睡。合水出于其阴,而北流注于洛,多鰧鱼,状如鳜,居逵,苍文赤尾,食者不痈,可以为瘘。」篇,“伊水”解释为:伊河。 原文 »
下一词汇:议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