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尹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墨子》所染中的「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: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,五入必,而已则为五色矣!故染不可不慎也! 非独染丝然也,国亦有染。舜染于许由、伯阳,禹染于皋陶、伯益,汤染于伊尹、仲虺,武王染于太公、周公。此四王者所染当,故王天下,立为天下,功名蔽天地。举天下之仁义显人,必称此四王者。 夏桀染于干辛、推哆,殷纣染于崇侯、恶来,厉王染于厉公长父、荣夷终,幽王染于傅公夷、蔡公穀。此四王者,所染不当,故国残身死,为天下僇。举天下不义辱人,必称此四王者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汤大臣,助汤灭夏建国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鬼谷子》忤合中的「古之善背向者,乃协四海,包诸侯,忤合之地而化转之,然后求合。故伊尹五就汤,五就桀,而不能有所明,然后合于汤;吕尚三就文王,三入殷,而不能有所明,然后合于文王。此知天命之箝,故归之不疑也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名挚,辅佐商汤征伐夏桀,被尊为阿衡(宰相)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一卷 原道训中的「夫释大道而任小数,无以异于使蟹捕鼠、蟾蜍捕蚤,不足以禁奸塞邪,乱乃逾滋。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,诸侯背之,海外有狡心。禹知天下之叛也,乃坏城平池,散财物,焚甲兵,施之以德,海外宾服,四夷纳职。合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。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,则纯白不粹,神德不全,在身者不知,何远之所能怀!是故革坚则兵利,城成则冲生,若以汤沃沸,乱乃逾甚。是故鞭噬狗,策蹄马,而欲教之,虽伊尹、造父弗能化。欲寅之心亡于中,则饥虎可尾,何况狗马之类乎!故体道者逸而不穷,任数者劳而无功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初重臣之一,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,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。造父:周穆王时候的大臣,擅长驾驭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九卷 主术训中的「汤、武圣主也,而不能与越人乘斡舟而浮于江湖。伊尹贤相也,而不能与胡人骑騵而服騊駼。孔、墨博通,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。由此观之,则人知之于物也,浅矣。而欲以遍照海内,存万方,不因道之数,而专己之能,则其穷不达矣。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,梁之力,制觡伸钩,索铁歙金,椎移大牺,水杀鼋鼍,陆捕熊罴,然汤革车三百乘,困之鸣条,擒之焦门。由此观之,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。智不足以为治,勇不足以为强,则人材不足任,明也。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,而知四海之外者,因物以识物,因人以知人也。故积力之所举,则无不胜也。众智之所为,则无不成也。坎井之无鼋鼍,隘也;园中之无修木,小也。夫举重鼎者,力少而不能胜也,及至其移徙之,不待其多力者。故千人之群无绝梁,万人之聚无废功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汤相,辅佐汤灭夏桀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七上-枚叔中的「客曰:“ 牛之腴,菜以笋蒲;肥狗之和,冒以山肤。楚苗之食,安胡之饭,抟之不解,一啜而散。于是使伊尹煎熬,易牙调和,熊蹯之臑,勺药之酱,薄耆之炙,鲜鲤之鲙,秋黄之苏,白露之茹。兰英之酒,酌以涤口;山梁之餐,豢豹之胎;小饭大歠,如汤沃雪。此亦天下之至美也,太子能强起尝之乎?”太子曰:“仆病,未能也。”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朝宰相,相传善于烹调。煎熬:指烹饪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笺-阮嗣宗中的「冲等死罪,伏见嘉命显至。窃闻明公固让,冲等眷眷,实有愚心,以为圣王作制,百代同风,褒德赏功,有自来矣。昔伊尹,有莘氏之媵臣耳,一佐成汤,遂荷阿衡之号;周公借已成之势,据既安之业,光宅曲阜,奄有龟蒙;吕尚,磻溪之渔者,一朝指麾,乃封营丘。自是以来,功薄而赏厚者,不可胜数,然贤哲之士,犹以为美谈。况自先相国以来,世有明德,翼辅魏室,以绥天下,朝无阙政,民无谤言。前者明公西征灵州,北临沙漠,榆中以西,望风震服;羌戎东驰,回首内向,东诛叛逆,全军独克;禽阖闾之将,斩轻锐之卒,以万万计。威加南海,名慑三越。宇内康宁,苛慝不作。是以殊俗畏威,东夷献舞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汤臣,名挚。佐商汤伐夏桀,被尊为阿衡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一-东方曼倩中的「于是吴王戄然易容,捐荐去几,危坐而听。先生曰:“接舆避世,箕子被发佯狂,此二子者,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。使遇明王圣主,得赐清宴之闲,宽和之色,发愤毕诚,图画安危,揆度得失,上以安主体,下以便万民,则五帝三王之道,可几而见也。故伊尹蒙耻辱、负鼎俎、和五味以干汤,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。心合意同,谋无不成,计无不从,诚得其君也。深念远虑,引义以正其身,推恩以广其下,本仁祖谊,褒有德,禄贤能,诛恶乱,总远方,壹统类,美风俗,此帝王所由昌也。上不变天性,下不夺人伦,则天地和洽,远方怀之,故号圣王。臣子之职既加矣,于是裂地定封,爵为公侯,传国子孙,名显后世,民到于今称之,以遇汤与文王也。太公、伊尹以如此,龙逢、比干独如彼,岂不哀哉!故曰谈何容易。”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夏末商初著名人物。他足智多谋,辅佐成汤立商灭夏,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。相传他一开始以厨子的烹调本领取得了成汤的信任,然后才转向在政治上辅佐成汤。李善注引《鲁连子》:“伊尹负鼎佩刀以干汤。”鼎:古代烹煮食物用的炊器。俎(zǔ):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。五味:指甜、酸、苦、辣、咸五种味道。干:干谒,求见。汤:商朝的开国君王。 原文 »
〔8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李萧远中的「夫黄河清而圣人生,里社鸣而圣人出,群龙见而圣人用。故伊尹,有莘氏之媵臣也,而阿衡于商。太公,渭滨之贱老也,而尚父于周。百里奚在虞而虞亡,在秦而秦霸,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。张良受黄石之符,诵《三略》之说,以游于群雄,其言也,如以水投石,莫之受也。及其遭汉祖,其言也,如以石投水,莫之逆也。非张良之拙说于陈、项,而巧言于沛公也。然则张良之言一也,不识其所以合离,合离之由,神明之道也。故彼四贤者,名载于箓图,事应乎天人,其可格之贤愚哉!孔子曰:“清明在躬,气志如神。嗜欲将至,有开必先。天降时雨,山川出云。”《诗》云:“惟岳降神,生甫及申。惟申及甫,惟周之翰。”运命之谓也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汤臣,名挚。原为汤妻(有莘氏之女)陪嫁的奴隶,后得汤赏识,予以擢用,佐汤灭夏,综理国事,被尊为阿衡。 原文 »
〔9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任苏杜郑仓传中的「乐安廉昭,以才能拔擢,颇好言事。恕上疏极谏曰:伏见尚书郎廉昭,奏左丞曹璠以“罚当关,不依诏”,坐判问;又云“诸当坐者,别奏”。尚书令陈矫自奏不敢辞罚,亦不敢(以处重为恭)陈理,意至恳侧。臣窃悯然为朝廷惜之!夫圣人不择世而兴,不易民而治;然而生必有贤智之佐者,盖进之以道,率之以礼故也。古之帝王,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,莫不远得百姓之欢心,近尽群臣之智力。诚使今朝任职之臣皆天下之选,而不能尽其力,不可谓能使人;若非天下之选,亦不可谓能官人。陛下忧劳万机,或亲灯火;而庶事不康,刑禁日弛:岂非股肱不称之明效欤?原其所由,非独臣有不尽忠,亦主有不能使。百里奚,愚于虞而智于秦;豫让,苟容中行而著节智伯:斯则古人之明验矣。今臣言朝皆不忠,是诬朝也。然其事类,可推而得。陛下感帑藏之不充实,而军事未息;至乃断时之赋衣,薄御府之私谷:率由圣意,举朝称明。与闻政事密勿大臣,宁有恳恳忧此者乎?骑都尉王才,幸乐人孟思,所为不法,振动京都;而其罪状发于小吏,公卿大臣初无言。自陛下践阼以来,司隶校尉、御史中丞,宁有举纲维以督奸宄,使朝廷肃然者邪?若陛下以为今世无良才,朝廷乏贤佐,岂可追望稷、契之遐踪,坐待来世之俊乂乎?今之所谓贤者,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矣;然而奉上之节未立,向公之心不者:委任之责不专,而俗多忌讳故也。臣以为:忠臣不必亲,亲臣不必忠。何者?以其居无嫌之地而事得自尽也。今有疏者毁人不实其所毁,而必曰私报所憎;誉人不实其所誉,而必曰私爱所亲。左右或因之,以进憎爱之说。非独毁誉有之,政事损益,亦皆有嫌。陛下当思所以阐广朝臣之心,笃厉有道之节;使之自同古人,望与竹帛耳。反使如廉昭者扰乱其间,臣惧大臣,遂将容身保位,坐观得失,为来世戒也!昔周公戒鲁侯曰“无使大臣怨乎不以”,不言贤愚,明皆当世用也;尧数舜之功,称去凶,不言大小,有罪则去也。今者朝臣不自以为不能,以陛下为不任也;不自以为不智,以陛下为不问也。陛下何不遵周公之所以用,大舜之所以去?使侍中、尚书,坐则侍帷幄,行则从华辇,亲对诏问,所陈必达,则群臣之行能否,皆可得而知;忠能者进,暗劣者退,谁敢依违而不自尽?以陛下之圣明,亲与群臣论议政事;使群臣人得自尽,人自以为亲,人思所以报;贤愚能否,在陛下之所用:以此治事,何事不办?以此建功,何功不成?每有军事,诏书常曰:“谁当忧此者邪?吾当自忧耳!”近诏又曰:“忧公忘私者必不然,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。”伏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这里比喻魏朝的辅政大臣。迎客出入之制:会客制度。 原文 »
〔10〕出自《三国志》韩崔高孙王传中的「明帝即位,赐爵关内侯,转光禄勋,司隶校尉。属郡皆罢非法除过员吏。林为政推诚,简存大体,是以去后每辄见思。散骑常侍刘劭作《考课论》,制下百僚。林议曰:“案《周官》考课,其文备矣;自康王以下,遂以陵迟,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。及汉之季,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?方今军旅,或猥或猝;备之以科条,申之以内外;增减无常,固难矣。且万目不张举其纲,众毛不整振其领。皋陶仕虞,伊尹臣殷,不仁者远。帝、王未必如,而各以治乱。《易》曰:‘易简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’太祖随宜设辟,以遗来今,不患不法古也。以为今之制度,不为疏阔,惟在守勿失而已。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,‘式是百辟’,则孰敢不肃?”景初元年,司徒、司空并缺,散骑侍郎孟康荐林曰:“夫宰相者,天下之所瞻效;诚宜得秉忠履正本德仗义之士,足为海内所师表者。窃见司隶校尉崔林,禀自然之正性,体高雅之弘量。论其所长以比古人:忠直不回,则史鱼之俦;清俭守约,则季文之匹也。牧守州郡,所在而治;及为外司,万里肃齐;减台辅之妙器,衮职之良才也。”后年,遂为司空,封安阳亭侯,邑百户。公封列侯,自林始也。顷之,又进封安阳乡侯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代大臣。传说是奴隶出身,后辅助商汤灭夏。事见《史记》卷三《殷本纪》。 原文 »
〔11〕出自《论语》颜渊篇中的「樊迟问仁,子曰:“爱人。”问知,子曰:“知人。”樊迟未达,子曰:“举直错诸枉,能使枉者直。”樊迟退,见子夏,曰:“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,子曰:‘举直错诸枉,能使枉者直’,何谓也?”子夏曰:“富哉言乎!舜有天下,选于众,举皋陶,不仁者远矣。汤有天下,选于众,举伊尹,不仁者远矣。”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汤时辅相。 原文 »
〔12〕出自《庄子》杂篇-让王中的「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,北人无择曰:“异哉后之为人也,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!不若是而已,又欲以其辱行漫我。吾羞见之。”因自投清泠之渊。 汤将伐桀,因卞随而谋,卞随曰:“非吾事也。”汤曰:“孰可?”曰:“吾不知也。”汤又因瞀光而谋,瞀光曰:“非吾事也。”汤曰:“孰可?”曰:“吾不知也。”汤曰:“伊尹何如?”曰:“强力忍垢,吾不知其他也。”汤遂与伊尹谋伐桀,克之,以让卞随。卞随辞曰:“后之伐桀也谋乎我,必以我为贼也;胜桀而让我,必以我为贪也。吾生乎乱世,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,吾不忍数闻也。”乃自投椆水而死。 汤又让瞀光曰:“知者谋之,武者遂之,仁者居之,古之道也。吾子胡不立乎?”瞀光辞曰:“废上,非义也;杀民,非仁也;人犯其难,我享其利,非廉也。吾闻之曰:非其义者,不受其禄,无道之世,不践其土。况尊我乎!吾不忍久见也。”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初的大臣,名伊,尹是官名,奴隶出身。 原文 »
〔13〕出自《列子》天瑞篇中的「子列子适卫,食于道,从者见百岁髑髅,攓蓬而指,顾谓弟子百丰曰:“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。此过养乎?此过欢乎?种有几:若蛙为鹑,得水为?,得水土之际,则为蛙[生僻字 详见原文] 之衣。生于陵屯,则为陵舄。陵舄得郁栖,则为乌足。乌足之根为蛴螬,其叶为蝴蝶。蝴蝶胥也,化而为虫,生灶下,其状若脱,其名曰鸲掇,鸲掇千日化而为鸟,其名曰乾馀骨。乾馀骨之沫为斯弥。斯弥为食醯颐辂。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,食醯黄軦生乎九猷。九猷生乎瞀芮,瞀芮生乎腐蠸,羊肝化为地皋,马血之为转燐也,人血之为野火也。鹞之为鹯,鹯之为布谷,布谷久复为鹞也。燕之为蛤也,田鼠之为鹑也,朽瓜之为鱼也,老韭之为苋也。老羭之为猿也,鱼卵之为虫。亶爰之兽,自孕而生,曰类。河泽之鸟,视而生,曰鶂。纯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生卒年不详。商初大臣。名伊,一说名挚。今洛阳人。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(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),奴隶出身。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,有孕,梦中神仙告诉他说:臼里冒出来水就立即朝东走去,不要回头!第二天看到臼里冒出水来,她便把情况告诉了乡邻们,大家朝东走,走了十里才回头看,家乡全被水淹没了,而伊尹母亲化为内空的桑树。有莘氏女子采摘桑叶时,在内空的桑树之中得一婴儿,因而取名叫伊尹,并把伊尹献给君王。君王令厨工哺养。伊尹长大后很贤德,成为殷汤君王的宰相。 原文 »
〔14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左传》中的「祁奚请免叔向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朝初年的大臣,曾辅佐商汤灭夏桀。大甲:商王,商汤的嫡长孙。 原文 »
〔15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司马迁中的「游侠列传序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汤时的贤臣。鼎:锅。俎(zǔ):切肉的砧板。 原文 »
〔16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韩愈中的「送孟东野序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代初期的贤相。他曾辅佐商汤伐桀,后来又辅佐汤的孙子太甲。 原文 »
〔17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苏轼中的「留侯论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代大臣,曾帮助商汤灭亡了夏朝,建立了商朝。太公:即姜太公,他曾帮助武王伐纣,建立了周朝。 原文 »
〔18〕出自《楚辞》九章-惜往日中的「闻百里之为虏兮,伊尹烹于庖厨。吕望屠于朝歌兮,宁戚歌而饭牛。不逢汤武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?吴信谗而弗味兮,子胥死而后忧。介子忠而立枯兮,文君寤而追求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,报大德之优游。思久故之亲身兮,因缟素而哭之。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汤的贤相,名挚,尹是官名,因其母居伊水,故称伊尹。庖厨:厨房。 原文 »
〔19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武帝纪中的「年春正月,公还邺。天子命公赞拜不名,入朝不趋,剑履上殿:如萧何故事。马超余众梁兴等,屯蓝田,使夏侯渊击平之。割河内之荡阴、朝歌、林虑,东郡之卫国、顿丘、东武阳、发干,巨鹿之廮陶、曲周、南和、广平、(之)任(城),赵之襄国、邯郸、易阳,以益魏郡。冬月,公征孙权。年春正月,进军濡须口;攻破权江西营,获权都督公孙阳,乃引军还。诏书并州,复为州。夏月,至邺。月丙申,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,持节策命公为魏公曰:朕以不德,少遭愍凶;越在西土,迁于唐、卫。当此之时,若缀旒然;宗庙乏祀,社稷无位;群凶觊觎,分裂诸夏。率土之民,朕无获焉,即我高祖之命将坠于地。朕用夙兴假寐,震悼于厥心,曰:“惟祖惟父,股肱先正,其孰能恤朕躬!”乃诱天衷,诞育丞相,保乂我皇家,弘济于艰难。朕实赖之,今将授君典礼,其敬听朕命:昔者董卓初兴国难,群后释位以谋王室;君则摄进,首启戎行。此君之忠于本朝也。后及黄巾反易天常,侵我州,延及平民;君又翦之以宁东夏。此又君之功也。韩暹、杨奉专用威命;君则致讨,克黜其难,遂迁许都,造我京畿,设官兆祀,不失旧物,天地鬼神于是获乂。此又君之功也。袁术僭逆,肆于淮南;慑惮君灵,用丕显谋,蕲阳之役,桥蕤授首,稜威南迈,术以陨溃。此又君之功也。回戈东征,吕布就戮;乘辕将返,张杨殂毙,眭固伏罪,张绣稽服。此又君之功也。袁绍逆乱天常,谋危社稷,凭恃其众,称兵内侮。当此之时,王师寡弱,天下寒心,莫有固志;君执大节,精贯白日,奋其武怒,运其神策,致届官渡,大歼丑类,俾我国家拯于危坠。此又君之功也。济师洪河,拓定州,袁谭、高幹,咸枭其首,海盗奔进,黑山顺轨。此又君之功也。乌丸种,崇乱世,袁尚因之,逼据塞北;束马悬车,征而灭。此又君之功也。刘表背诞,不供贡职;王师首路,威风先逝,百城郡,交臂屈膝。此又君之功也。马超、成宜,同恶相济,滨据河、潼,求逞所欲;殄之渭南,献馘万计,遂定边境,抚和戎狄。此又君之功也。鲜卑、丁零,重译而至;(单)箄于、白屋,请吏率职。此又君之功也。君有定天下之功,重之以明德:班叙海内,宣美风俗;旁施勤教,恤慎刑狱;吏无苛政,民无怀慝;敦崇帝族,表继绝世;旧德前功,罔不咸秩。虽伊尹格于皇天,周公光于海,方之蔑如也!朕闻先王并建明德,胙之以土,分之以民,崇其宠章,备其礼物,所以藩卫王室,左右厥世也。其在周成,管、蔡不静,惩难念功,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;东至于海,西至于河,南至于穆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商代大臣。传说是奴隶出身,后辅商汤灭夏。事见《史记》卷三《殷本纪》。格于皇天:(德泽)高达上天。 原文 »
〔20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武帝纪中的「《送孟东野序》」篇,“伊尹”解释为:名挚,相传生于伊水(洛河支流),是商汤的贤相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