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余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中-张平子中的「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,怃然有间,乃莞尔而笑曰:“若客所谓末学肤受,贵耳而贱目者也。苟有胸而无心,不能节之以礼,宜其陋今而荣古矣。由余以西戎孤臣,而悝缪公于宫室,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,研核是非,近于此惑。」篇,“由余”解释为:春秋时晋人,流亡至西戎,为戎王贤相。出使至秦国以观秦之强弱,秦穆公请他参观宫室积聚,他讲西戎国君考虑到百姓的劳若,不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。秦穆公听了以后十分惭愧。孤臣:薛综注:“谓孤陋之臣也。”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上书-李斯中的「昔穆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邳豹、公孙支于晋。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,穆公用之,并国三十,遂霸西戎。孝公用商鞅之法,移风易俗,民以殷盛,国以富强,百姓乐用,诸侯亲服,获楚、魏之师,举地千里,至今治强。惠王用张仪之计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蜀,北收上郡,南取汉中,包九夷,制鄢郢,东据成皋之险,割膏腴之壤,遂散六国之从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。昭王得范雎,废穰侯,逐华阳,强公室,杜私门,蚕食诸侯,使秦成帝业。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观之,客何负于秦哉?向使四君却客而弗纳,疏士而弗用,是使国无富利之实,而秦无强大之名也。」篇,“由余”解释为:晋人,在西戎任职,曾出使秦国,秦穆公很赏识他的才能,后用离间的计策,迫使他投奔秦国。戎:我国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上书-邹阳中的「故女无美恶,入宫见妒;士无贤不肖,入朝见嫉。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,卒相中山;范雎摺胁折齿于魏,卒为应侯。此二人者,皆信必然之画,捐朋党之私,挟孤独之交,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。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,徐衍负石入海。不容身于世,义不苟取,比周于朝,以移主上之心。故百里奚乞食于路,穆公委之以政;甯戚饭牛车下,而桓公任之以国。此二人,岂素官于朝,借誉于左右,然后二主用之哉?感于心,合于意,坚如胶漆,昆弟不能离,岂惑于众口哉?故偏听生奸,独任成乱。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,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。夫以孔、墨之辩,不能自免于谗谀,而二国以危。何则?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。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,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、宣。此二国岂拘于俗,牵于世,系奇偏之辞哉!公听并观,垂明当世。故意合则胡、越为昆弟,由余、子臧是矣;不合则骨肉为仇敌,朱、象、管、蔡是矣。今人主诚能用齐、秦之明,后宋、鲁之听,则五霸不足侔,三王易为比也。」篇,“由余”解释为:春秋时晋人,在戎国任职,很有才能。穆公任用他后方称霸西戎。霸中国:是夸张之辞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《战国策》中的「李斯谏逐客书」篇,“由余”解释为:春秋 时晋国人,逃亡到戎地,戎王命他出使秦国,被秦穆公看中。后来秦穆公设计离间戎王和由余,使之归秦,在他的帮助之下称霸西戎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邹阳中的「狱中上梁王书」篇,“由余”解释为:春秋时晋国人,逃亡到戎地,戎王命他出使秦国,被秦穆公看中。后来秦穆公设计离间戎王和由余,使之归秦,在他的帮助之下称霸西戎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