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人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孙子兵法三十六计》目录中的「孙子曰: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,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,故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能使敌人自至者,利之也;能使敌人不得至者,害之也,故敌佚能劳之,饱能饥之,安能动之。出其所不趋,趋其所不意。行千里而不劳者,行于无人之地也。 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;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不攻也。故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。微乎微乎,至于无形。神乎神乎,至于无声,故能为敌之司命。进而不可御者,冲其虚也;退而不可追者。速而不可及也。故我欲战,敌虽高垒深沟,不得不与我战者,攻其所必救也;我不欲战,画地而守之,敌不得与我战者,乖其所之也。 故形人而我无形,则我专而敌分。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,则我众而敌寡;能以众击寡者,则吾之所与战者,约矣。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,不可知,则敌所备者多;敌所备者多,则吾所与战者,寡矣。 故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,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,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寡者,备人者也;众者,使人备己者也。 故知战之地,知战之日,则可千里而会战。不知战地,不知战日,则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,而况远者数十里,近者数里乎? 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虽多,亦奚益于胜败哉?故曰:胜可为也。敌虽众,可使无斗。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,作之而知动静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。故形兵之极,至于无形。无形,则深间不能窥,智者不能谋。因形而错胜于众,众不能知;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。故其战胜不复,而应形于无穷。 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,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 故五行无常胜,四时无常位,日有短长,月有死生。」篇,“越人”解释为:即越国人。越,春秋 时国名,亦称于越,建都会稽(今浙江绍兴)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行状-任彦昇中的「太祖受命,广树藩屏。公以高昭武穆,惟戚惟贤。封闻喜县开国公,食邑千户。又奏课连最,进号冠军将军。越人之巫,睹正风而化俗;篁竹之酋,感义让而失险。邪叟忘其西昃,龙丘狭其东皋。会武穆皇后崩,公星言奔波,泣血千里。水浆不入于口者,至自禹穴。逮衣裳外除,心哀内疚。礼屈于厌降,事迫于权夺。而茹戚肌肤,沉痛疮距。故知钟鼓非乐云之本,缞粗非隆杀之要。改授征虏将军、丹阳尹。良家入徙,戚里内属。政非一轨,俗备五方。公内树宽明,外施简惠。神皋载穆,毂下以清。」篇,“越人”解释为:古代居住在今江浙闽粤一带的民族。巫: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。这里指信鬼神、好卜筮的巫风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贺全吕周钟离传中的「贺齐字公苗,会稽山阴人也。少为郡吏。守剡长。县吏斯从轻侠为奸,齐欲治之。主簿谏曰:“从,县大族,山越所附。今日治之,明日寇至。”齐闻大怒,便立斩从。从族党遂相纠合,众千余人,举兵攻县。齐率吏民,开城门突击;大破之,威震山越。后太末丰浦民反,转守太末长;诛恶养善,期月尽平。建安元年,孙策临郡,察齐孝廉。时王朗奔东冶,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。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,将兵讨升;以齐为永宁长。晏为升所败,齐又代晏领都尉事。升畏齐威名,遣使乞盟;齐因告喻,为陈祸福:升遂送上印绶,出舍求降。贼帅张雅、詹强等不愿升降,反共杀升;雅称“无上将军”,强称会稽太守。贼盛兵少,未足以讨,齐住军息兵。雅与女婿何雄,争势两乖;齐令越人因事交构,遂致疑隙,阻兵相图。齐乃进讨,战大破雅;强党震惧,率众出降。」篇,“越人”解释为:指当地的越族人。因事交构:借事在中间制造矛盾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