渔父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增广贤文》中的「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 一人道虚,千人传实。 凡事要好,须问三老。 若争小可,便失大道。 家中不和邻里欺,邻里不和说是非。 年年防饥,夜夜防盗。 好学者如禾如稻,不好学者如蒿如草。 遇饮酒时须饮酒,得高歌处且高歌。 因风吹火,用力不多。 不因渔父引,怎得见波涛。 无求到处人情好,不饮任他酒价高。 知事少时烦恼少,识人多处是非多。 世间好语书说尽,天下名山僧占多。 入山不怕伤人虎,只怕人情两面刀。」篇,“渔父”解释为:渔翁,捕鱼的老人。引:引导,指引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江海-郭景纯中的「尔乃域之以盘岩,豁之以洞壑。疏之以沲汜,鼓之以朝夕。川流之所归凑,云雾之所蒸液。珍怪之所化产,傀奇之所窟宅。纳隐沦之列真,挺异人乎精魄。播灵润于千里,越岱宗之触石。及其谲变儵恍,符祥非一。动应无方,感事而出。经纪天地,错综人术。妙不可尽之于言,事不可穷之于笔,若乃岷精垂曜于东井,阳侯遁形乎大波。奇相得道而宅神,乃协灵爽于湘娥,骇黄龙之负舟,识伯禹之仰嗟。壮荆飞之擒蛟,终成气乎太阿。悍要离之图庆,在中流而推戈。悲灵均之任石,叹渔父之棹歌。想周穆之济师,驱八骏于鼋鼍。感交甫之丧佩,愍神使之婴罗。焕大块之流形,混万尽于一科。保不亏而永固,禀元气于灵和。考川渎而妙观,实莫著于江河。」篇,“渔父”解释为:传说屈原被放逐后,在泽畔所遇之渔父。见《楚辞·渔父》。棹歌:《楚辞·渔父》:“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歌曰:‘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’遂去,不复与言。”棹,枻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志中-张平子中的「游都邑以永久,无明略以佐时。徒临川以羡鱼,俟河清乎未期。感蔡子之慷慨,从唐生以决疑。谅天道之微昧,追渔父以同嬉。超埃尘以遐逝,与世事乎长辞。」篇,“渔父”解释为:即《楚辞·渔父》中之渔父。《楚辞·渔父》王逸注:“屈原放逐,在江湘之间,忧愁叹吟,仪容变易。而渔父避世隐身,钓鱼江滨,欣然自乐。时遇屈原川泽之域,怪而问之,遂相应答。”渔父为乱世之隐居者。嬉:乐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骚下-屈平中的「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欤?何故至于斯?”屈原曰:“世人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屈原曰:“吾闻之: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蒙世俗之尘埃乎!”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乃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”遂去,不复与言。」篇,“渔父”解释为:渔翁。父,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「或谓宓曰:“足下欲自比于巢、许、皓;何故扬文藻见瑰颖乎”?宓答曰:“仆文不能尽言,言不能尽意,何文藻之有扬乎?昔孔子见哀公,言成卷:事盖有不可嘿嘿也。接舆行且歌,论家以光篇;渔父咏沧浪,贤者以耀章。此人者,非有欲于时者也。夫虎生而文炳,凤生而色;岂以采自饰画哉?天性自然也!盖《河》、《洛》由文兴,经由文起;君子懿文德,采藻其何伤?以仆之愚,犹耻革子成之误,况贤于己者乎?”」篇,“渔父”解释为:楚国一个以捕鱼为生的隐士。屈原被放逐后,在江畔碰到他。他与屈原作简短谈话,然后唱着“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,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”的歌离开,见《楚辞·渔父》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庄子》杂篇-渔父中的「孔子游乎缁帷之林,休坐乎杏坛之上。弟子读书,孔子弦歌鼓琴。 奏曲未半,有渔父者,下船而来,须眉交白,被发揄袂,行原以上, 距陆而止,左手据膝,右手持颐以听。曲终而招子贡、子路二人俱对 。客指孔子曰:“彼何为者也?”子路对曰:“鲁之君子也。”客问 其族。子路对曰:“族孔氏。”客曰:“孔氏者何治也?”子路未应 ,子贡对曰:“孔氏者,性服忠信,身行仁义,饰礼乐,选人伦。上 以忠于世主,下以化于齐民,将以利天下。此孔氏之所治也。”又问 曰:“有土之君与?”子贡曰:“非也。”“侯王之佐与?”子贡曰 :“非也。”客乃笑而还行,言曰:“仁则仁矣,恐不免其身。苦心 劳形以危其真。呜呼!远哉,其分于道也。” 子贡还,报孔子。孔子推琴而起,曰:“其圣人与?”乃下求之, 至于泽畔,方将杖拏而引其船,顾见 孔子,还乡而立。孔子反走,再拜而进。客曰:“子将何求?”孔子 曰:“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,丘不肖,未知所谓,窃待于下风,幸闻 咳唾之音,以卒相丘也。”客曰:“嘻!甚矣,子之好学也!”孔子 再拜而起,曰:“丘少而修学,以至于今,六十九岁矣,无所得闻至 教,敢不虚心!”客曰:“同类相从,同声相应,固天之理也。吾请 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。子之所以者,人事也。天子诸侯大夫庶人 ,此四者自正,治之美也;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。官治其职,人忧其 事,乃无所陵。故田荒室露,衣食不足,征赋不属,妻妾不和,长少 无序,庶人之忧也;能不胜任,官事不治,行不清白,群下荒怠,功 美不有,爵禄不持,大夫之忧也;廷无忠臣,国家昏乱,工技不巧, 贡职不美,春秋后伦,不顺天子,诸侯之忧也;阴阳不和,寒暑不时 ,以伤庶物,诸侯暴乱,擅相攘伐,以残民人,礼乐不节,财用穷匮 ,人伦不饬,百姓淫乱,天子有司之忧也。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 ,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,而擅饰礼乐,选人伦,以化齐民,不泰多事 乎?且人有八疵,事有四患,不可不察也。非其事而事之,谓之总; 莫之顾而进之,谓之佞;希意道言,谓之谄;不择是非而言,谓之谀 ;好言人之恶,谓之谗;析交离亲,谓之贼;称誉诈伪以败恶人,谓 之慝;不择善否,两容颊适,偷拔其所欲,谓之险。此八疵者,外以 乱人,内以伤身,君子不友,明君不臣。所谓四患者:好经大事,变 更易常,以挂功名,谓之叨;专知擅事,侵人自用,谓之贪;见过不 更,闻谏愈甚,谓之很;人同于己则可,不同于己,虽善不善,谓之 矜。此」篇,“渔父”解释为:渔夫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楚辞》渔父中的「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与?何故至于斯?”屈原曰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其糟而歠其酾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屈原曰:“吾闻之: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”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」篇,“渔父”解释为:渔父(fǔ),打鱼的老人。父,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