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御史大夫的解释

御史大夫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京都上-班孟坚中的「或曰:“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”昔成康没而颂声寝,王泽竭而诗不作。大汉初定,日不暇给。至于武宣之世,乃崇礼官,考文章,内设金马石渠之署,外兴乐府协律之事,以兴废继绝,润色鸿业。是以众庶悦豫,福应尤盛。白麟、赤雁、芝房、宝鼎之歌,荐于郊庙,神雀、五凤、甘露、黄龙之瑞,以为年纪。故言语侍从之臣,若司马相如、虞丘寿王、东方朔、枚皋、王褒、刘向之属,朝夕论思,日月献纳;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、太常孔臧、太中大夫董仲舒、宗正刘德、太子太傅萧望之等,时时间作。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,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,雍容揄扬,著于后嗣,抑亦《雅》《颂》之亚也。故孝成之世,论而录之,盖奏御者千有余篇。而后大汉之文章,炳焉与三代同风。」篇,“御史大夫”解释为汉代官名。地位仅次于丞相。主管弹劾、纠察以及掌管图书秘籍。与丞相(大司徒)、太尉(大司马)合称三公。成帝时曾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。倪宽:李善注引《汉书》曰:“倪宽修《尚书》,以郡选,诣博士孔安国,射策为掌固,迁侍御史。”太常:官名。秦置奉常,汉时改称太常。为九卿之一,掌宗庙礼仪,兼掌选试博士。孔臧:李善注引《孔臧集》曰:“臧,仲尼之后。少以才博知名。稍迁御史大夫,辞曰:‘臣代以经学为家,乞为太常,专修家业。’武帝遂用之。”武帝元朔二年(前127)拜太常,五年(前124)坐事免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孔臧有赋二十篇。太中大夫:汉代官名。掌议论。董仲舒:少时攻读《春秋》,三年不窥园。曾任博士、江都相和胶西王相。著有《春秋繁露》。主张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为武帝所采纳,设五经博士,以五经取士,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。宗正:官名。秦置,汉沿之。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。刘德:字路叔,少修黄老术,有智略,汉武帝谓之为千里驹。昭帝初为宗正,迁太中大夫,后参与拥立汉宣帝,封阳城侯。太子太傅:为西汉时辅导太子的官名。萧望之:字长倩。以射策甲科为郎,宣帝时累官至御史大夫,左迁太子太傅,授太子(元帝)经。为汉代著名经学家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卫二刘傅传中的「刘劭字孔才,广平邯郸人也。建安中,为计吏,诣许。太史上言:“正旦当日食。”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;坐者数人,或云“当废朝”,或云“宜却会”。劭曰:“梓慎、裨灶,古之良史,犹占水火错失天时。《礼记》曰:‘诸侯旅见天子,(及)入门不得终礼者。’日食在。然则圣人垂制,不为变异预废朝礼者;或灾消异伏,或推术谬误也。”彧善其言;敕朝会如旧,日亦不食。御史大夫郗虑辟劭。会虑免,拜太子舍人。迁秘书郎。」篇,“御史大夫”解释为官名。地位仅低于丞相,主管监察、执法、国家文书档案。如果丞相缺人,通常由御史大夫递补。建安十三年(公元 208),曹操废除东汉的三公制,改行丞相制,自任丞相,并设置御史大夫。曹丕代汉称帝,又废丞相制而行三公制。郗虑:事见本书卷一《武帝纪》裴注引《续汉书》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三嗣主传中的「永安元年冬月,壬午,诏曰:“夫褒德赏功,古今通义:其以大将军綝为丞相,荆州牧,增食县;武卫将军恩为御史大夫,卫将军,中军督,封县侯;威远将军(授)据为右将军,县侯;偏将军幹杂号将军,亭侯;长水校尉张布辅导勤劳,以布为辅义将军,封永康侯;董朝亲迎,封为乡侯。”又诏曰:“丹杨太守李衡,以往事之嫌,自拘有司。夫射钩、斩袪,在君为君。遣衡还郡,勿令自疑。”己丑,封孙皓为乌程侯,皓弟德钱唐侯,谦永安侯。月甲午,风转复,蒙雾连日。綝门侯,皆典禁兵,权倾人主;有所陈述,敬而不违:于是益恣。休恐其有变,数加赏赐。丙申,诏曰:“大将军忠款内发,首建大计以安社稷;卿士内外,咸赞其议:并有勋劳。昔霍光定计,百僚同心:无复是过。亟按前日与议定策、告庙人名,依故事应加爵位者,促施行之!”戊戌,诏曰:“大将军掌中外诸军事,事统烦多;其加卫将军、御史大夫恩侍中,与大将军分省诸事。”壬子,诏曰:“诸吏家有人人兼重为役:父兄在都,子弟给郡县吏;既出限米,军出又从;至于家事无经护者。朕甚愍之!其有人人为役,听其父兄所欲留,为留人;除其米限,军出不从。”又曰:“诸将吏奉迎、陪位在永昌亭者,皆加位级。”顷之,休闻綝逆谋,阴与张布图计。月,戊辰腊,百僚朝贺,公卿升殿;诏武士缚綝,即日伏诛。己巳,诏以左将军张布讨奸臣,加布为中军督;封布弟惇为都亭侯,给兵百人;惇弟恂为校尉。诏曰:“古者建国,教学为先;所以导世治性,为时养器也。自建兴以来,时事多故。吏民颇以目前趋务,去本就末,不循古道。夫所尚不惇,则伤化败俗。其按古置学官,立经博士;核取应选,加其宠禄。科现吏之中,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,各令就业;岁课试,差其品第,加以位赏;使见之者乐其荣,闻之者羡其誉:以敦王化,以隆风俗。”」篇,“御史大夫”解释为官名。地位仅低于丞相。主管监察、执法和国家文书档案。如果丞相缺人,通常由御史大夫递补。中军督:官名。京城驻军的指挥官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三嗣主传中的「漏泄禁中语」篇,“御史大夫”解释为官名。秦置,其位次于丞相,职掌弹劾、纠察以及掌管图籍秘书。汉代沿用,与丞相、太尉合称三公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三嗣主传中的「元丰官制」篇,“御史大夫”解释为北宋前期,御史大夫为加官,御史台长官实为御史中丞。元丰改制后,罢检校加官,正员仍存,而未曾除授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玉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