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史中丞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弹事-任彦昇中的「御史中丞臣任昉稽首言:」篇,“御史中丞”解释为:官名。汉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。外督部刺史,内领侍御史十五人,受公卿奏事,举劾案章,其权颇重。梁因之。据《南史·任昉传》:梁武帝践阼,昉历给事黄门侍郎、吏部郎。寻转御史中丞、秘书监。弹劾之事,由其主司。稽(qǐ)首:古代所行跪拜礼,以首至地,表敬之极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「子恽,嗣侯。官至虎贲中郎将。初,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;文帝曲礼事彧。及彧卒,恽又与植善,而与夏侯尚不穆;文帝深恨恽。恽早卒。子甝、霬,以外甥故犹宠待。恽弟俣,御史中丞;俣弟诜,大将军从事中郎:皆知名,早卒。诜弟顗,咸熙中为司空。恽子甝,嗣为散骑常侍,进爵广阳乡侯。年薨。子頵嗣。霬官至中领军。薨,谥曰贞侯,追赠骠骑将军。子恺嗣。霬妻,司马景王、文王之妹也;王皆与亲善。咸熙中,开建等。以霬著勋前朝,改封恺南顿子。」篇,“御史中丞”解释为:官名。为御史台的长官。负责举报弹劾百官的违法行为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「属吕布破,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。时有荐乐安王模、下邳周逵者,太祖辟之。群封还教,以为“模、逵秽德,终必败”,太祖不听。后模、逵皆坐奸宄诛,太祖以谢群。群荐广陵陈矫、丹杨戴乾,太祖皆用之。后吴人叛,乾忠义死难,矫遂为名臣,世以群为知人。除萧、(赞)酂、长平令。父卒去官。后以司徒掾举高第,为治书侍御史。转参丞相军事。魏国既建,迁为御史中丞。时太祖议复肉刑,令曰:“安得通理君子达于古今者,使平斯事呼?昔陈鸿胪以为死刑有可加于仁恩者,正谓此也。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论乎?”群对曰:“臣父纪以为:汉除肉刑而增加笞,本兴仁恻而死者更众,所谓名轻而实重者也。名轻则易犯,实重则伤民。《书》曰:‘惟敬刑,以成德。’《易》著劓、刖、灭趾之法;所以辅政助教,惩恶息杀也。且杀人偿死,合于古制;至于伤人,或残毁其体,而才剪毛发,非其理也。若用古刑,使淫者下蚕室,盗者刖其脚,则永无淫放、穿窬之奸矣。夫千之属,虽未可悉复;若斯数者,时之所患,宜先施用。汉律所杀殊死之罪,仁所不及也;其余逮死者,可以刑杀。如此,则所刑之与所生,足以相贸矣。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杀之刑,是重人肢体而轻人躯命也。”时钟繇与群议同,王朗及议者多以为未可行。太祖深善繇、群言;以军事未罢,顾众议,故且寝。群转为侍中,领丞相东、西曹掾。在朝无适无莫,雅仗名义,不以非道假人。」篇,“御史中丞”解释为:官名。为御史台长官,负责举奏百官的不法言行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「许靖字文休,汝南平舆人。少与从弟劭俱知名,并有人伦臧否之称,而私情不协。劭为郡功曹,排摈靖不得齿叙;以马磨自给。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,乃举靖计吏。察孝廉,除尚书郎,典选举。灵帝崩,董卓秉政,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,与靖共谋议,进退天下之士;沙汰秽浊,显拔幽滞。进用颍川荀爽、韩融、陈纪等为公、卿、郡守,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,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,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,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,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。而迁靖巴郡太守,不就;补御史中丞。馥等到官,各举兵还向京都,欲以诛卓。卓怒毖曰:“诸君言当拔用善士;卓从君计,不欲违天下人心。而诸君所用人,至官之日,还来相图。卓何用相负!”叱毖令出,于外斩之。靖从兄陈相玚,又与伷合规;靖惧诛,奔伷。伷卒,依扬州刺史陈祎。祎死,吴郡(都尉)太守许贡、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,故往保焉。靖收恤亲里,经纪赈赡,出于仁厚。」篇,“御史中丞”解释为:官名。御史台的长官,负责监察举报官员的违法行为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