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羽檄的解释

羽檄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咏史-左太冲中的「弱冠弄柔翰,卓荦观群书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羽檄(xí),以鸟羽插书檄上,以示紧急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乐府上-曹子建中的「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羽檄(xí),即羽书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吾以羽檄征天下兵。”颜师古注:“檄者,以木简为书,长尺二寸,用征召也。其有急事,则加以鸟羽插之,示速疾也。”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乐府下-鲍明远中的「羽檄起边亭,烽火入咸阳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古代的一种紧急军事公文,因上面插着表示急速的鸟羽,故名。边亭:边境上的亭候,是驻兵监视、防守敌人的建筑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杂诗上-张景阳中的「此乡非吾地,此郭非吾城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檄是调兵的文书,上面插着羽毛表示紧急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文选》笺-吴季重中的「二月八日庚寅,臣质言:奉读手命,追亡虑存;恩哀之隆,形于文墨。日月冉冉,岁不我与。昔侍左右,厕坐众贤,出有微行之游,入有管弦之欢;置酒乐饮,赋诗称寿,自谓可终始相保,并骋材力,效节明主。何意数年之间,死丧略尽。臣独何德,以堪久长?陈、徐、刘、应,才学所著,诚如来命,惜其不遂,可为痛切。凡此数子,于雍容侍从,实其人也。若乃边境有虞,群下鼎沸,军书辐至,羽檄交驰,于彼诸贤,非其任也。往者孝武之世,文章为盛,若东方朔、枚皋之徒,不能持论,即阮、陈之俦也。其唯严助、寿王,与闻政事,然皆不慎其身,善谋于国,卒以败亡,臣窃耻之。至于司马长卿,称疾避事,以著书为务,则徐生庶几焉。而今各逝,已为异物矣。后来君子,实可畏也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檄为战书,插以羽,以示火急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文选》书下-孙子荆中的「然主上眷眷,未便电迈者,以为爱民治国,道家所尚,崇城自卑,文王退舍。故先开示大信,喻以存亡,殷勤之旨,往使所究。若能审识安危,自求多福,蹶然改容,祗承往告,追慕南越,婴齐入侍,北面称臣,伏听告策,则世祚江表,永为藩辅,丰报显赏,隆于今日矣。若侮慢,不式王命,然后谋力云合,指麾风从。雍、益二州,顺流而东;青、徐战士,列江而西;荆、扬、兖、豫,争驱八冲。征东甲卒,虎步秣陵。尔乃皇舆整驾,六师徐征,羽檄烛日,旌旗流星,游龙曜路,歌吹盈耳。士卒奔迈,其会如林,烟尘俱起,震天骇地,渴赏之士,锋镝争先。忽然一旦,身首横分,宗祀屠覆,取诫万世。引领南望,良以寒心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羽檄(xí),羽书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吾以羽檄征天下兵。”颜师古注:“檄者,以木简为书,长尺二寸,用征召也。其有急事,则加以鸟羽插之,示速疾也。” 原文 »

〔7〕出自《文选》铭-陆佐公中的「于是流汤之党,握炭之徒,守似藩篱,战同枯朽。革车近次,师营商牧。华夷士女,冠盖相望。扶老携幼,一旦云集。壶浆塞野,箪食盈途。似夏民之附成汤,殷士之窥周武。安老怀少,伐罪吊民。农不迁业,市无易贾。八方入计,四隩奉图。羽檄交驰,军书狎至。一日二日,非止万机。而尊严之度,不愆于师旅;渊默之容,无改于行阵。计如投水,思若转规。策定帷幄,谋成几案。曾未浃辰,独夫授首。乃焚其绮席,弃彼宝衣。归璇台之珠,反诸侯之玉。指麾而四海隆平,下车而天下大定。拯兹涂炭,救此横流。功均天地,明并日月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即羽书,军事文书。以鸟羽插檄书谓之羽檄,取急速若飞鸟之意。 原文 »

〔8〕出自《文选》行状-任彦昇中的「初沈攸之跋扈上流,称乱陕服,宋镇西晋熙王、南中郎邵陵王并镇盆口。世祖毗赞两藩,而任总西伐。公时从在军,镇西府版宁朔将军、军主,南中郎版补行参军署法曹。于时景烛云火,风驰羽檄。谋出股肱,任切书记。迁左军邵陵王主簿记室参军。既允焚林之求,实兼仪形之寄。刀笔不足宣功,风体所以弘益。除邵陵王友,又为安南邵陵王长史。东夏形胜,关河重复。选众而举,敦悦斯在。除使持节、都督会稽、东阳、临海、永嘉、新安五郡诸军事、辅国将军、会稽太守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军中文书,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。 原文 »

〔9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程郭董刘蒋刘传中的「董昭字公仁,济阴定陶人也。举孝廉,除%陶长,柏人令。袁绍以为参军事,绍逆公孙瓒于界桥。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,以瓒兵强,皆欲属瓒。绍闻之,使昭领钜鹿,问:“御以何术?”对曰:“人之微,不能消众谋;欲诱致其心,倡与同议;及得其情,乃当权以制之耳。计在临时,未可得言。”时郡右姓孙伉等数人专为谋主,惊动吏民。昭至郡,伪作绍檄,告郡云:“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,当攻钜鹿;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。檄到,收行军法;恶止其身,妻子勿坐。”昭案檄告令,皆即斩之。郡惶恐,乃以次安慰,遂皆平集。事讫白绍,绍称善。会魏郡太守栗攀,为兵所害,绍以昭领魏郡太守。时郡界大乱,贼以万数,遣使往来,交易市买。昭厚待之,因用为间;乘虚掩讨,辄大克破。日之中,羽檄至。昭弟访,在张邈军中。邈与绍有隙,绍受谗,将致罪于昭。昭欲诣汉献帝,至河内,为张杨所留;因杨上还印绶。拜骑都尉。时太祖领兖州,遣使诣杨;欲令假途西至长安,杨不听。昭说杨曰:“袁、曹虽为家,势不久群。曹今虽弱,然实天下之英雄也。当故结之,况今有缘?宜通其上事,并表荐之;若事有成,永为深分。”杨于是通太祖上事,表荐太祖。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、郭汜等,各随轻重致殷勤。杨亦遣使诣太祖。太祖遗杨犬马金帛,遂与西方往来。天子在安邑,昭从河内往,诏拜议郎。建安元年,太祖定黄巾于许。遣使诣河东,会天子还洛阳,韩暹、杨奉、董承及杨,各违戾不和。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,作太祖书与奉曰:“吾与将军闻名慕义,便推赤心。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,反之旧都;翼佐之功,超世无畴:何其休哉!方今群凶猾夏,海未宁;神器至重,事在维辅;必须众贤,以清王轨;诚非人,所能独建。心腹支,实相恃赖;物不备,则有阙焉。将军当为内主,吾为外援。今吾有粮,将军有兵;有无相通,足以相济;死生契阔,相与共之!”奉得书喜悦,语诸将军曰:“兖州诸军,近在许耳,有兵有粮,国家所当依仰也。”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,袭父爵费亭侯。昭迁符节令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插有鸟羽的紧急文书。这里指董昭向袁绍传送的捷报。 原文 »

〔10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满田牵郭传中的「明帝即位,赐爵关内侯。太和年,护乌丸校尉田豫出塞,为轲比能所围于故马城,移招求救。招即整勒兵马,欲赴救豫。并州以常宪禁招;招以为节将见围,不可拘于吏议,自表辄行。又并驰布羽檄,称陈形势,云“当西北掩取虏家,然后东行,会诛虏身”。檄到,豫军踊跃。又遗通于虏蹊要,虏即恐怖,种类离散。军到故平城,便皆溃走。比能复大合骑来,到故(平)武州塞北。招潜行扑讨,大斩首级。招以“蜀虏诸葛亮数出,而比能狡猾,能相交通”,表为防备;议者以为悬远,未之信也。会亮时在祁山,果遣使连结比能。比能至故北地吕城,与相首尾。帝乃诏招,使从便宜讨之。时比能已还漠南,招与刺史毕轨议曰:“胡虏迁徙无常。若劳师远追,则迟速不相及;若欲潜袭,则山溪艰险,资粮转运,难以密办。可使守新兴、雁门牙门,出屯陉北;外以镇抚,内令兵田;储蓄资粮,秋冬马肥;州郡兵合,乘衅征讨:计必全克。”未及施行,会病卒。招在郡年,威风远振。其治边之称,次于田豫,百姓追思之。而渔阳傅容,在雁门有名绩,继招后;在辽东又有事功云。招子嘉嗣。次子弘,亦猛毅有招风;以陇西太守随邓艾伐蜀有功。咸熙中,为振威护军。嘉与晋司徒李胤同母,早卒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附上羽毛的通告文书。当时凡紧急文书即附以羽毛,表示要飞快传送。 原文 »

〔1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的「秋,亮病困,密与长史杨仪、司马费祎、护军姜维等,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:令延断后,姜维次之;若延或不从命,军便自发。亮适卒,秘不发丧;仪令祎往揣延意指。延曰:“丞相虽亡,吾自见在。府亲官属,便可将丧还葬;吾自当率诸军击贼。云何以人死,废天下之事邪?且魏延何人?当为杨仪所部勒,作断后将乎!”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;令祎手书与己连名,告下诸将。祎绐延曰:“当为君还解杨长史;长史文吏,稀更军事,必不违命也!”祎出门驰马而去,延寻悔,追之已不及矣。延遣人觇,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,诸营相次引军还。延大怒,(才)搀仪未发,率所领径先南归;所过烧绝阁道。延、仪各相表叛逆,日之中,羽檄交至。后主以问侍中董允、留府长史蒋琬,琬、允咸保仪疑延。仪等槎山通道,昼夜兼行,亦继延后。延先至,据南谷口;遣兵逆击仪等。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,平叱延先登曰:“公亡,身尚未寒,汝辈何敢乃尔!”延士众知曲在延,莫为用命,军皆散。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,奔汉中。仪遣马岱追斩之,致首于仪;仪起自踏之,曰:“庸奴,复能作恶不?”遂夷延族。初,蒋琬率宿卫诸营,赴难北行;行数里,延死问至,乃旋。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,但欲除杀仪等;平日诸将素不同,冀时论必当以代亮:本指如此,不便背叛。」篇,“羽檄”解释为附有鸟羽毛的紧急文书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阳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