臧否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荀子》臣道篇 第十三中的「从命而利君谓之顺,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;逆命而利君谓之忠,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;不恤君之荣辱,不恤国之臧否,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,谓之国贼。君有过谋过事,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;大臣父兄,有能进言于君,用则可,不用则去,谓之谏;有能进言于君,用则可,不用则死,谓之争;有能比知同力,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,君虽不安,不能不听,遂以解国之大患,除国之大害,成于尊君安国,谓之辅;有能抗君之命,窃君之重,反君之事,以安国之危,除君之辱,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,谓之拂。故谏争辅拂之人,社稷之臣也,国君之宝也,明君之所尊厚也,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。故明君之所赏,暗君之所罚也;暗君之所赏,明君之所杀也。伊尹箕子可谓谏矣,比干子胥可谓争矣,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,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。传曰:“从道不从君。”此之谓也。」篇,“臧否”解释为:好坏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世说新语》德行 第一中的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,每与之言,言皆玄远,未尝臧否人物。」篇,“臧否”解释为:臧否(zāng pǐ),评价,评论,褒贬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程郭董刘蒋刘传中的「蒋济字子通,楚国平阿人也。仕郡计吏,州别驾。建安年,孙权率众围合肥。时大军征荆州,遇疾疫。唯遣将军张喜,单将千骑,过领汝南兵,以解围,颇复疾疫。济乃密白刺史,伪得喜书,云“步骑万已到雩娄”,遣主簿迎喜;部使赍书,语城中守将。部得入城,部为贼所得。权信之,遽烧围走,城用得全。明年,使于谯,太祖问济曰:“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,徙燕、白马民。民不得走,贼亦不敢抄。今欲徙淮南民,何如?”济对曰:“是时兵弱贼强,不徙必失之。自破袁绍,北拔柳城;南向江、汉,荆州交臂:威震天下,民无他志。然百姓怀土,实不乐徙,惧必不安。”太祖不从。而江、淮间余万众,皆惊走吴。后济使诣邺,太祖迎见大笑曰:“本但欲使避贼,乃更驱尽之!”拜济丹阳太守。大军南征还,以温恢为扬州刺史;济为别驾,令曰:“季子为臣,吴宜有君。今君还州,吾无忧矣。”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,太祖闻之,指前令与左将军于禁、沛相封仁等曰:“蒋济宁有此事!有此事,吾为不知人也。此必愚民乐乱,妄引之耳。促理出之!”辟为丞相主簿,西曹属。令曰:“舜举皋陶,不仁者远。臧否得中,望于贤属矣。”关羽围樊、襄阳。太祖以汉帝在许,近贼,欲徙都。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:“于禁等为水所没,非战攻之失;于国家大计,未足有损。刘备、孙权,外亲内疏;关羽得志,权必不愿也。可遣人劝蹑其后,许割江南以封权,则樊围自解。”太祖如其言。权闻之,即引兵西袭公安、江陵。羽遂见擒。」篇,“臧否”解释为:臧否(pǐ),褒贬。丞相西曹负责官员选任,要对人才作评价,所以曹操这样说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的「廖立字公渊,武陵临沅人。先主领荆州牧,辟为从事;年未,擢为长沙太守。先主入蜀,诸葛亮镇荆土;孙权遣使通好于亮,因问:“士人皆谁相经纬者?”亮答曰:“庞统、廖立,楚之良才;当赞兴世业者也。”建安年,权遣吕蒙掩袭南郡;立脱身走,自归先主。先主素识待之,不深责也,以为巴郡太守。年,先主为汉中王,征立为侍中。后主袭位,徙长水校尉。立本意,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;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,常怀怏怏。后丞相掾李(郃)邵、蒋琬至,立计曰:“军当远出,卿诸人好谛其事:昔先(主)帝不取汉中,走与吴人争南郡;卒以郡与吴人,徒劳役吏士,无益而还。既亡汉中;使夏侯渊、张郃深入于巴,几丧州。后至汉中;使关侯身死无孑遗;上庸覆败,徒失方。是羽怙恃勇名,作军无法,直以意突耳;故前后数丧师众也。如向朗、文恭,凡俗之人耳:恭作治中,无纲纪;朗昔奉马良兄弟,谓为‘圣人’,今作长史,素能合道。中郎郭演长,从人者耳,不足与经大事;而作侍中。今弱世也,欲任此人,为不然也。王连流俗,苟作掊克;使百姓疲弊,以致今日。”(郃)邵、琬具白其言于诸葛亮。亮表立曰:“长水校尉廖立,坐自贵大,臧否群士:公言国家‘不任贤达而任俗吏’,又言‘万人率者皆小子也’;诽谤先帝,疵毁众臣。人有言国家‘兵众简练,部伍分明’者,立举头视屋,愤咤作色曰:‘何足言!’凡如是者不可胜数。羊之乱群,犹能为害;况立托在大位,中人以下识真伪邪?”于是废立为民,徙汶山郡。立躬率妻子,耕殖自守。闻诸葛卒,垂泣叹曰:“吾终为左衽矣!”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,诣立,称立‘意气不衰,言论自若’。立遂终徙所。妻子还蜀。」篇,“臧否”解释为:臧否(pǐ),褒贬。这里含义偏重在贬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刘繇太史慈士燮传中的「评曰:刘繇藻厉名行,好尚臧否;至于扰攘之时,据万里之土,非其长也。太史慈信义笃烈,有古人之分。士燮作守南越,优游终世;至子不慎,自贻凶咎: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阻险使之然也。」篇,“臧否”解释为:臧否(pǐ),(对人物的)褒贬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