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智伯的解释

智伯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十八卷 人间训中的「圣王布德施惠,非求其报于百姓也;郊望禘尝,非求福于鬼神也。山致其高而云起焉,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,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。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,有阴行者必有昭名。古者,沟防不修,水为民害,禹凿龙门,辟伊阙,平治水土,使民得陆处。百姓不亲,五品不慎;契教以君臣之义,父子之亲,夫妻之辨,长幼之序。田野不修,民食不足,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,粪土种谷,令百姓家给人足。故三后之后,无不王者,有阴德也。周室衰,礼义废,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,其后继嗣至今不绝者,有隐行也。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,智伯侵地而灭,商鞅支解,李斯车裂,三代种德而王,齐桓继绝而霸。故树黍者不获稷,树怨者无报德。」篇,“智伯”解释为也作知伯,名瑶,又称智囊子,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,独擅晋国大权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陆士衡中的「大皇既殁,幼主莅朝,奸回肆虐。景皇聿兴,虔修遗宪,政无大阙,守文之良主也。降及归命之初,典刑未灭,故老犹存。大司马陆公以文武熙朝,左丞相陆凯以謇谔尽规,而施绩、范慎以威重显,丁奉、离斐以武毅称,孟宗、丁固之徒为公卿,楼玄、贺劭之属掌机事,元首虽病,股肱犹存。爰及末叶,群公既丧,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,皇家有土崩之衅,历命应化而微,王师蹑运而发,卒散于阵,民奔于邑,城池无藩篱之固,山川无沟阜之势,非有工输云梯之械,智伯灌激之害,楚子筑室之围,燕人济西之队,军未浃辰而社稷夷矣。虽忠臣孤愤,烈士死节,将爰救哉!」篇,“智伯”解释为即知伯,名知瑶,又称智襄子、荀瑶。春秋末晋四卿之一。专断朝政,骄势逼人。向赵襄子索地,遭拒绝,怒而胁迫韩、魏共围晋阳(今山西太原西南),引汾水灌其城,城中悬釜而炊,易子而食。后韩、魏反戈,战败被杀,地为赵、韩、魏三家瓜分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战国策》论三-陆士衡中的「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」篇,“智伯”解释为春秋末晋卿智瑶。厹(qiú)由:古国名,在今山西孟县,与晋国相邻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中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