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仲父的解释

仲父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书中-吴季重中的「若追前宴,谓之未究。倾海为酒,并山为肴,伐竹云梦,斩梓泗滨,然后极雅意,尽欢情,信公子之壮观,非鄙人之所庶几也。若质之志,实在所天;思投印释黻,朝夕侍坐,钻仲父之遗训,览老氏之要言;对清酤而不酌,抑嘉肴而不享,使西施出帷,嫫母侍侧。斯盛德之所蹈,明哲之所保也。若乃近者之观,实荡鄙心。秦筝发徽,二八迭奏,埙箫激于华屋,灵鼓动于座右,耳嘈嘈于无闻,情踊跃于鞍马。谓可北慑肃慎,使贡其楛矢,南震百越,使献其白雉,又况权、备,夫何足视乎!」篇,“仲父”解释为仲尼,即孔子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许麋孙简伊秦传中的「先主既定益州,广汉太守夏(侯)纂请宓为师友祭酒,领官掾,称曰“仲父”。宓称疾,卧在第舍。纂将功曹古朴、主簿王普,厨膳,即宓第宴谈;宓卧如故。纂问朴曰:“至于贵州养生之具,实绝余州矣;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?”朴对曰:“乃自先汉以来,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耳;至于著作为世师式,不负于余州也。严君平见黄、老作《指归》;扬雄见《易》作《太玄》,见《论语》作《法言》;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之文:于今天下所共闻也。”纂曰:“仲父何如”?宓以簿击颊,曰:“愿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,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:蜀有汶阜之山,江出其腹;帝以会昌,神以建福,故能沃野千里。淮、济渎,江为其首。此其也。禹生石纽,今之汶山郡是也。昔尧遭洪水,鲧所不治;禹疏江决河,东注于海;为民除害,生民以来功莫先者。此其也。天帝布治房、心;决政参、伐:参、伐则益州分野,皇乘祗车出谷口,今之斜谷是也。此便鄙州之阡陌;明府以雅意论之:何若于天下乎?”于是,纂逡巡无以复答。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。先主既称尊号,将东征吴。宓陈天时必无其利;坐下狱幽闭,然后贷出。」篇,“仲父”解释为对老臣的一种特殊尊称,意思把对方当作父亲。齐桓公最先称管仲为仲父。后来吕不韦也被秦王尊为仲父。这里夏纂是摹仿前人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张顾诸葛步传中的「张昭字子布,彭城人也。少好学,善隶书。从白侯子安受《左氏春秋》,博览众书;与琅邪赵昱、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。弱冠察孝廉,不就。与朗共论旧君讳事,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。刺史陶谦举茂才,不应;谦以为轻己,遂见拘执。昱倾身营救,方以得免。汉末大乱,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,昭皆南渡江。孙策创业,命昭为长史,抚军中郎将;升堂拜母,如比肩之旧:文武之事,以委昭。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,专归美于昭。昭欲默而不宣,则惧有私;宣之,则恐非宜:进退不安。策闻之,欢笑曰:“昔管仲相齐,则仲父,则仲父;而桓公为霸者宗。今子布贤,我能用之;其功名独不在我乎!”策临亡,以弟权托昭。昭率群僚,立而辅之;上表汉室,下移属城;中外将校,各令奉职。」篇,“仲父”解释为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。齐国官员有事请示桓公,桓公总是说:“以告仲父。”事见《吕氏春秋·任数》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庄子》外篇-达生中的「桓公田于泽,管仲御,见鬼焉。公抚管仲之手曰:“仲父何见?”对曰:“臣无所见。”公反,诶诒为病,数日不出。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:“公则自伤,鬼恶能伤公!夫忿滀之气,散而不反,则为不足;上而不下,则使人善怒;下而不上,则使人善忘;不上不下,中身当心,则为病。”桓公曰:“然则有鬼乎?”曰:“有。沈有履,灶有髻。户内之烦壤,雷霆处之,东北方之下者,倍阿鲑蠪跃之;西北方之下者,则泆阳处之。水有罔象,丘有峷,山有夔(,野有彷徨,泽有委蛇。”公曰:“请问委蛇之状何如?”皇子曰:“委蛇,其大如毂,其长如辕,紫衣而朱冠。其为物也,恶闻雷车之声,则捧其首而立。见之者殆乎霸。” 桓公辴然而笑曰;“此寡人之所见者也。”于是正衣冠与之坐,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。」篇,“仲父”解释为桓公对管仲的尊称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终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