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中和的解释

中和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二十卷 泰族训中的「故仁、知,人材之美者也。所谓仁者,爱人也;所谓知者,知人也。爱人则无虐刑矣,知人则无乱政矣。治由文理,则无悖谬之事矣;刑不侵滥,则无暴虐之行矣。上无烦乱之治,下无怨望之心,则百残除而中和作矣,此三代之所昌。故《书》曰:“能哲且惠,黎民怀之。何忧讙兜,何迁有苗。”智伯有五过人之材,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,不爱人也。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,而身虏于秦者,不知贤也。故仁莫大于爱人,知莫大于知人。二者不立,虽察慧捷巧,劬禄疾力,不免于乱也。」篇,“中和”解释为中正平和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音乐下-嵇叔夜中的「是故怀戚者闻之,莫不憯懔惨凄,愀怆伤心,含哀懊咿,不能自禁。其康乐者闻之,则欨愉欢释,抃舞踊溢,留连澜漫,嗢噱终日。若和平者听之,则怡养悦悆,淑穆玄真,恬虚乐古,弃事遗身。是以伯夷以之廉,颜回以之仁,比干以之忠,尾生以之信,惠施以之辩给,万石以之讷慎。其余触类而长,所致非一。同归殊途,或文或质。总中和以统物,咸日用而不失。其感人动物,盖亦弘矣!于时也,金石寝声,匏竹屏气。王豹辍讴,狄牙丧味。天吴踊跃于重渊,王乔披云而下坠。舞 于庭阶,游女飘焉而来萃。感天地以致和,况蚑行之众类?嘉斯器之懿茂,咏兹文以自慰。永服御而不厌,信古今之所贵。」篇,“中和”解释为儒家中庸之道,认为能“致中和”,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……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统:综理,总领。刘良注:“中和谓大道也。统,理也。言琴合于大道,以理万物,皆可以终日用之,感人动物盖亦大矣。”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赠答二-曹子建中的「从军度函谷,驱马过西京。」篇,“中和”解释为中正平和。诚:确实。经:常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序下-王元长中的「于时青鸟司开,条风发岁。粤上斯巳,惟暮之春。同律克和,树草自乐。禊饮之日在兹,风舞之情咸荡。去肃表乎时训,行庆动于天瞩。载怀平圃,乃睠芳林。芳林园者,福地奥区之凑,丹陵、若水之旧。殷殷均乎姚泽, 尚于周原。狭丰邑之未宏,陋谯居之犹褊。求中和而经处,揆景纬以裁基。飞观神行,虚檐云构。离房乍设,层楼间起。负朝阳而抗殿,跨灵沼而浮荣。镜文虹于绮疏,浸兰泉于玉砌。幽幽丛薄,秩秩斯干。曲拂邅回,潺湲径复。新萍泛沚,华桐发岫。杂夭采于柔荑,乱嘤声于绵羽。」篇,“中和”解释为谓地面中心。《周礼·大司徒》:“以土圭之法测土深,正日景,以求地中……日至之景尺有五寸,谓之地中:天地之所合也,四时之所交也,风雨之所会也,阴阳之所和也。”经处:吕向注:“犹造作也。”谓在园中建筑宫室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传习录》卷上-陆澄录中的「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之说。先生曰:“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。喜怒哀乐非人情乎?自视听言动,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,皆事变也。事变亦只在人情里,其要只在‘致中和’,‘致中和’只在‘谨独’。”」篇,“中和”解释为语出《中庸》。中,天下的根本。和,天下的大道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中庶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