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中书的解释

中书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张顾诸葛步传中的「是岁,改为太常,进封醴陵侯。代孙邵为丞相,平尚书事。其所选用文武将吏,各随能所任,心无适莫。时访逮民间,及政职所宜,辄密以闻。若见纳用,则归之于上;不用,终不宣泄:权以此重之。然于公朝有所陈及,辞色虽顺,而所执者正。权尝咨问得失。张昭因陈听采闻,颇以法令太稠,刑罚微重,宜有所蠲损。权默然,顾问雍曰:“君以为何如?”雍对曰:“臣之所闻,亦如昭所陈。”于是权乃议狱轻刑。久之,吕壹、秦博为中书,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。壹等因此渐作威福,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;举罪纠奸,纤介必闻;重以深案丑诬,毁短大臣,排陷无辜。雍等皆见举白,用被谴让。后壹奸罪发露,收系廷尉。雍往断狱,壹以囚见;雍和颜色,问其辞状。临出,又谓壹曰:“君意得无欲有所道?”壹叩头无言。时尚书郎怀叙,面詈辱壹;雍责叙曰:“官有正法,何至于此!”雍为相年。年,赤乌年卒。初疾微时,权令医赵泉,视之;拜其少子济为骑都尉。雍闻,悲曰:“泉善别死生,吾必不起!故上欲及吾目见济拜也。”权素服临吊,谥曰肃侯。长子邵,早卒;次子裕,有笃疾;少子济嗣,无后,绝。永安元年,诏曰:“故丞相雍,至德忠贤,辅国以礼;而侯统废绝,朕甚愍之!其以雍次子裕,袭爵为醴陵侯,以明著旧勋。”」篇,“中书”解释为官名。即中书典校郎。孙吴设置。专门负责审查中央和地方的官府文书,举报发现的错误和不法行为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中的「范长子先卒,次子据嗣。据字世议。以父任为郎。后范寝疾,拜副军校尉,佐领军事。范卒,迁安军中郎将。数讨山贼,诸深恶剧地,所击皆破。随太常潘濬讨溪,复有功。朱然攻樊,据与朱异破城外围;还,拜偏将军。入补马闲右部督。迁越骑校尉。太元元年,大风;江水溢流,渐淹城门。权使视水,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。权嘉之,拜荡魏将军。权寝疾,以据为太子右部督。太子即位,拜右将军。魏出东兴,据赴讨有功。明年,孙峻杀诸葛恪;迁据为骠骑将军,平西宫事。凤年,假节,与峻等袭寿春;还遇魏将曹珍,破之于高亭。太平元年,帅师侵魏。未及淮,闻孙峻死,以从弟 自代;据大怒,引军还,欲废綝。綝闻之,使中书奉诏,诏文钦、刘纂、唐咨等,使取据;又遣从兄(虑)宪,以都下兵逆据于江都。左右劝据降魏,据曰:“耻为叛臣!”遂自杀。夷族。」篇,“中书”解释为官名。这里指中书郎。负责传达皇帝诏令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吴主五子传中的「孙奋字子扬,霸弟也。母曰仲姬。太元年,立为齐王,居武昌。权薨,太傅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,徙奋于豫章。奋怒,不从命,又数越法度。恪上笺谏曰:帝王之尊,与天同位;是以家天下,臣父兄,海之内,皆为臣妾。仇雠有善,不得不举;亲戚有恶,不得不诛。所以承天理物,先国后身;盖圣人立制,百代不易之道也。昔汉初兴,多王子弟;至于太强,辄为不轨。上则几危社稷,下则骨肉相残;其后惩戒,以为大讳。自光武以来,诸王有制:惟得自娱于宫内,不得临民,干与政事;其与交通,皆有重禁。遂以全安,各保福祚。此则前世得失之验也。近袁绍、刘表,各有国土;土地非狭,人众非弱;以嫡庶不分,遂灭其宗祀。此乃天下愚智所共嗟痛。大行皇帝览古戒今,防芽遏萌,虑于千载。是以寝疾之日,分遣诸王,各早就国;诏策殷勤,科禁严峻;其所诫敕,无所不至。诚欲上安宗庙,下全诸王;使百世相承,无凶国害家之悔也。大王宜上惟太伯顺父之志;中念河间献王、东海王强恭敬之节;下当裁抑骄恣荒乱,以为警戒。而闻顷至武昌以来,多违诏敕;不拘制度,擅发诸将兵治护宫室。又左右常从有罪过者,当以表闻,公付有司;而擅私杀,事不明白。大司马吕岱,亲受先帝诏敕,辅导大王;既不承用其言,令怀忧怖。华锜,先帝近臣,忠良正直,其所陈道,当纳用之;而闻怒锜,有“收缚”之语。又中书杨融,亲受诏敕,所当恭肃;云:“正自不听禁,当如我何?”闻此之日,大小惊怪,莫不寒心。里语曰:“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。”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,改易其行;战战兢兢,尽敬朝廷:如此则无求不得。若弃忘先帝法教,怀轻慢之心;臣下宁负大王,不敢负先帝遗诏;宁为大王所怨疾,岂敢忘尊主之威,而令诏敕不行于藩臣邪?此古今正义,大王所照知也。夫福来有由,祸来有渐;渐生不忧,将不可悔。向使鲁王早纳忠直之言,怀惊惧之虑,享祚无穷,岂有灭亡之祸哉!夫良药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。忠言逆耳,惟达者能受之。今者恪等""欲为大王除危殆于萌芽,广福庆之基原,是以不自知言至:愿蒙思。」篇,“中书”解释为官名。即中书侍郎,负责起草诏命文书,有时充当皇帝的特使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西京杂记》卷四中的「紫泥」篇,“中书”解释为官名,少府属官。汉武帝时始置。卫宏《汉旧仪》卷上曰:“汉置中书官,领尚书事,中书谒者令一人。成帝建始四年(前29)罢中书官,以中书为中谒者令。”同书补遗卷上曰:“中书掌诏诰答表,皆机密之事。”魏以后,中书权势益重,至唐时设中书省,与门下省、尚书省合称“三省”。因为中书掌管传宣诏命,所以必管玺印,故需要选择封泥。武都:郡名,亦古县名,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)置郡,治所在武都县,即今甘肃西和县西南。紫泥:汉代时天子的印玺皆以紫泥封之。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卷十二曰:“古印文作白字,盖用以印泥,紫泥封诏是也。”而紫泥皆来自武都,武都紫泥作为汉朝的御用封泥而专配于皇帝六玺。卫宏《汉旧仪》卷上曰:“皇帝六玺,皆白玉螭虎纽……以皇帝行玺为凡杂;以皇帝之玺赐诸侯王书;以皇帝信玺发兵;其徵大臣,以天子行玺;策拜外国事,以天子之玺;事天地鬼神,以天子信玺。皆以武都紫泥封,青布囊,白素裹,两端无缝,尺一板中约署。”泥封,似今邮袋上的铅封。武都紫泥成为汉朝廷的御用封泥,其因一说是武都紫泥的质量最佳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五十九曰:“《陇右记》曰:武都紫水有泥,其色亦紫而粘。贡之用封玺书,故诏诰有紫泥之美。”另一说认为,“紫”在古文中意为“赤红”,而刘邦“斩白蛇起义”后常自称“赤帝子”,以示正统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赞曰:“汉承尧运,德祚已盛,断蛇著符,旗帜上赤,协于火德,自然之应,得天统矣。”陈鹏《武都紫泥渊源考》说:“西汉官方强调皇室出自赤帝,而炎汉之观念日渐为人所接受,于是赤红之色在汉朝有了特殊的政治含义,成为皇室御用色调。这或许能解释武都紫泥为何能被西汉皇帝看中——‘赤红’的武都紫泥恰好迎合了西汉的政治宣传,以其合乎皇室赤帝血裔的颜色,而被指定为皇帝六玺专用封泥。”玺室:放置玺印的盒子。 原文 »

〔5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宋濂中的「送天台陈庭学序」篇,“中书”解释为中书省。左司:中书省下设左司、右司,分管省事。掾(yuàn):属官。 原文 »

〔6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宋濂中的「国初人至诚」篇,“中书”解释为中书省。官署名。总管国家政事。后世有西台、内史省、凤阁、紫微省、右省等名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中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