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中书监的解释

中书监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序下-任彦昇中的「国学初兴,华夷慕义,经师人表,允资望实。复以本官领国子祭酒。三年,解丹阳尹,领太子少傅,余悉如故。挂服捐驹,前良取则;卧辙弃子,后予胥怨。皇太子不矜天姿,俯同人范,师友之义,穆若金兰。又领本州大中正,顷之解职。四年,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,余悉如故。谦光愈远,大典未申。六年,又申前命。七年,固辞选任,帝所重违,诏加中书监,犹参掌选事。长舆追专车之恨,公曾甘凤池之失。夫奔竞之涂,有自来矣。以难知之性,协易失之情,必使无讼,事深弘诱。公提衡惟允,一纪于兹。拔奇取异,兴微继绝。望侧阶而容贤,候景风而式典。」篇,“中书监”解释为中书省长官,与尚书令同为宰相之职。中书省为中央的文书处理机关,因接近皇帝,掌管机要,地位比尚书省更显重要,魏晋以后有“凤凰池”之称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碑文上-王仲宝中的「属值三季在辰,戚蕃内侮。桂阳失图,窥窬神器。鼓棹则沧波振荡,建旗则日月蔽亏。出江派而风翔,入京师而雷动。鸣控弦于宗稷,流锋镞于象魏。虽英宰临戎,元渠时殄;而余党寔繁,宫庙忧逼。公乃总熊罴之士,不贰心之臣,戮力尽规,克宁祸乱。康国祚于缀旒,拯王维于已坠。诚由太祖之威风,抑亦仁公之翼佐。可谓德刑详,礼义信,战之器也。以静难之功,进爵为侯,兼授尚书令、中军将军,给班剑二十人。功成弗有,固秉?挹。改授侍中、中书监,护军如故。又以居母艰去官。虽事缘义感,而情均天属。颜丁之合礼,二连之善丧,亦曷以逾。」篇,“中书监”解释为中书省长官。这句原标点作“改授侍中中书,监护军如故”,误,据严可均校辑《全齐文》及中华书局标点本《南齐书·褚渊传》改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行状-任彦昇中的「武皇帝嗣位,进封竟陵郡王,食邑加千户。复授使持节、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、镇北将军、南徐州刺史。迁使持节、侍中、都督南兖徐北兖青冀五州诸军事、征北将军、南兖州刺史。兖徐接壤,素渐河润。未及下车,仁声先洽。玉关靖柝,北门寝扃。朝旨以董司岳牧,敷兴邦教。方任虽重,比此为轻。征护军将军,兼司徒,侍中如故。又授车骑将军,兼司徒,侍中如故。即授司徒,侍中又如故。上穆三能,下敷五典。辟玄闱以阐化,寝鸣钟以体国。翼亮孝治,缉熙中教。夺金耻讼,蹊田自嘿。不雕其朴,用晦其明。声化之有伦,繄公是赖。庠序肇兴,仪形国胄。师氏之选,允师人范。以本官领国子祭酒,固辞不拜。八座初启,以公补尚书令。式是敷奏,百揆时序。夫国家之道,互为公私。君亲之义,递为隐犯。公二极一致,爱敬同归。亮诚尽规,谋猷弘远矣。又授使持节、都督扬州诸军事、扬州刺史,本官悉如故。旧惟淮海,今则神牧。编户殷阜,萌俗繁滋。不言之化,若门到户说矣。顷之,解尚书令,改授中书监,余悉如故。献纳枢机,丝纶允缉。」篇,“中书监”解释为中书省的长官。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,因掌管机要,接近皇帝,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的「明帝即位,进封颍乡侯,邑百户。时中书监刘放、令孙资见信于主,制断时政;大臣莫不交好,而毗不与往来。毗子敞谏曰:“今刘、孙用事,众皆影附;大人宜小降意,和光同尘。不然,必有谤言。”毗正色曰:“主上虽未称聪明,不为暗劣。吾之立身,自有本末。就与刘、孙不平,不过令吾不作公而已。何危害之有?焉有大丈夫欲为公而毁其高节者邪!”冗从仆射毕轨表言:“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吏,忠亮计略不如辛毗,毗宜代思。”帝以访放、资。放、资对曰:“陛下用思者,诚欲取其效力,不贵虚名也。毗实亮直,然性刚而专,圣虑所当深察也。”遂不用。出为卫尉。帝方修殿舍,百姓劳役。毗上疏曰:“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,而孙权市马辽东;量其意指,似欲相左右。备豫不虞,古之善政;而今者宫室大兴,加连年谷麦不收。诗云:‘民亦劳止,迄可小康,惠此中国,以绥方。’唯陛下为社稷计。”帝报曰:“虏未灭而治宫室,直谏者立名之时也。夫王者之都,当及民劳兼办;使后世无所复增,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。今卿为魏重臣,亦宜解其大归。”帝又欲平北芒,令于其上作台观,则见孟津。毗谏曰:“天地之性,高高下下。今而反之,既非其理;加以损费人功,民不堪役。且若河盈溢,洪水为害;而丘陵皆夷,将何以御之?”帝乃止。青龙年,诸葛亮率众出渭南。先是,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,明帝终不听。是岁,恐不能禁,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,使持节。军皆肃,准毗节度,莫敢犯违。亮卒,复还为卫尉。薨,谥曰肃侯。子敞嗣,咸熙中为河内太守。」篇,“中书监”解释为官名。曹操当魏王后设置秘书令,专门处理由尚书台呈奏上来的机要公文。曹丕当皇帝不久,改称秘书为中书,设监、令各一人,为正副长官,下设中书侍郎、中书通事等属官。中书监、令负责起草诏令,向州郡地方官员和驻外将领下达皇帝密旨,处理尚书台呈奏的公文。东汉开始以尚书台掌管机要,九卿等执行命令;曹魏时中书掌管机要,有“凤凰池”的美称,尚书台反倒逐渐变成执行命令的机构了。这是汉魏以来中枢机构的一大变化,对隋唐“三省制”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。刘放(?—公元 250):传见本书卷十四。令:即中书令。孙资(?—公元 251):传附本书卷十四《刘放传》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中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