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中行的解释

中行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史论下-范蔚宗中的「汉室中微,王莽篡位,士之蕴藉义愤甚矣,是时裂冠毁冕,相携持而去之者,盖不可胜数。扬雄曰:“鸿飞冥冥,弋人何篡焉?”言其违患之远也。光武侧席幽人,求之若不及,旌帛蒲车之所征贲,相望于岩中矣。若薛方、逄萌聘而不肯至,严光、周党、王霸至而不能屈。群方咸遂,志士怀仁,斯固所谓“举逸人则天下归心”者乎!肃宗亦礼郑均而征高凤,以成其节。自后帝德稍衰,邪孽当朝,处子耿介,羞与卿相等列,至乃抗愤而不顾,多失其中行焉。盖录其绝尘不及,同夫作者,列之此篇。」篇,“中行”解释为中庸之道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子曰:‘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’”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容斋随笔》史论下-范蔚宗中的「皇甫湜诗」篇,“中行”解释为即窦常(747?—825),字中行,京兆金城(今陕西兴平)人。唐代宗大历十四年(779)进士,官至国子祭酒,在当时颇有诗名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论语》子路篇中的「子曰:“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”」篇,“中行”解释为行为合乎中庸 。与:相与,交往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中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