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庸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中庸》目录-第02章中的「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”」篇,“中庸”解释为: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论语》雍也篇中的「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」篇,“中庸”解释为: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。中,折中,调和,无过之也无不及。庸,平常,普通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文选》史论上-干令升中的「礼法刑政,于此大坏。如室斯构,而去其凿契;如水斯积,而决其堤防;如火斯畜,而离其薪燎也。国之将亡,本必先颠,其此之谓乎?故观阮籍之行,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;察庾纯、贾充之事,而见师尹之多僻;考平吴之功,知将帅之不让;思郭钦之谋,而悟戎狄之有衅;览傅玄、刘毅之言,而得百官之邪;核傅咸之奏、钱神之论,而睹宠赂之彰。民风国势如此,虽以中庸之才、守文之主治之,辛有必见之于祭祀,季札必得之于声乐,范燮必为之请死,贾谊必为之痛哭,又况我惠帝以荡荡之德临之哉!故贾后肆虐于六宫,韩午助乱于外内,其所由来者渐矣,岂特系一妇人之恶乎!」篇,“中庸”解释为:不偏叫中,不变叫庸。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一-贾谊中的「始皇既没,余威震于殊俗。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,甿隶之人,而迁徙之徒也。材能不及中庸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贤,陶朱、猗顿之富,蹑足行伍之间,俯起阡陌之中,率罢散之卒,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。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,天下云集而响应,嬴粮而景从,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」篇,“中庸”解释为:中等的平庸之人。《新书》《史记》均作“中人”。按,似以“中人”为是。孔子把人的智力大体划分为三类,即“上智”“下愚”以及两者之间中等资质的人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和常杨杜赵裴传中的「太祖定荆州,辟为丞相掾、属。时毛玠、崔琰并以忠清干事,其选用先尚俭节。洽言曰:“天下大器,在位与人,不可以节(俭)检也。俭素过中,自以处身则可;以此节格物,所失或多。今朝廷之议,吏有著新衣、乘好车者,谓之不清;长吏过营,形容不饰,衣裘敝坏者,谓之廉洁。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,藏其舆服;朝府大吏,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。夫立教观俗,贵处中庸:为可继也。今崇概难堪之行以检殊途,勉而为之,必有疲瘁。古之大教,务在通人情而已;凡激诡之行,则容隐伪矣。”。魏国既建,为侍中。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;太祖见近臣,怒甚。洽陈玠素行有本,求案实其事。罢朝,太祖令曰;“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,乃复为崔琰觖望。此损君臣恩义,妄为死友怨叹,殆不可忍也。昔萧、曹与高祖并起微贱,致功立勋。高祖每在屈笮,相恭顺,臣道益彰,所以祚及后世也。和侍中比求实之,所以不听,欲重参之耳。”洽对曰:“如言事者言,玠罪过深重,非天地所覆载;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。以玠出群吏之中,特见拔擢,显在首职;历年荷宠,刚直忠公,为众所惮:不宜有此。然人情难保,要宜考核,两验其实。今圣恩垂含垢之仁,不忍致之于理;更使曲直之分不明,疑自近始。”太祖曰:“所以不考,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。”洽对曰:“玠信有谤主之言,当肆之市朝;若玠无此,言事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。者不加检核,臣窃不安。”太祖曰:“方有军事,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?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,此为君之诫也。”太祖克张鲁,洽陈便宜以时拔军徙民,可省置守之费。太祖未纳,其后竟徙民弃汉中。出为郎中令。」篇,“中庸”解释为:孔子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。指凡事都能采取一种适中的并且可以在平常坚持下去的处理原则。见《论语·雍也》。后世的含义与此不同,已带有贬意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