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瑾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世说新语》排调 第二十五中的「诸葛瑾为豫州,遣别驾到台,语云:“小儿知谈,卿可与语。”连往诣恪,恪不与相见。后于张辅吴坐中相遇,别驾唤恪:“咄咄郎君!”恪因嘲之曰:“豫州乱矣,何咄咄之有?”答曰:“君明臣贤,未闻其乱。”恪曰:“昔唐尧在上,四凶在下。”答曰:“非唯四凶,亦有丹朱。”于是一坐大笑。」篇,“诸葛瑾”解释为:诸葛瑾(174—241),字子瑜,琅琊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吴国重臣,诸葛亮之兄,诸葛恪之父。官至大将军,领豫州牧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文选》赞-袁彦伯中的「《魏志》九人,《蜀志》四人,《吴志》七人:荀彧,字文若。诸葛亮,字孔明。周瑜,字公瑾。荀攸,字公达。庞统,字士元。张昭,字子布。袁涣,字曜卿。蒋琬,字公琰。鲁肃,字子敬。崔琰,字季珪。黄权,字公衡。诸葛瑾,字子瑜。徐邈,字景山。陆逊,字伯言。陈群,字长文。顾雍,字元叹。夏侯玄,字泰初。虞翻,字仲翔。王经,字承宗。陈泰,字玄伯。」篇,“诸葛瑾”解释为:琅邪阳都人(今山东沂南)。诸葛亮之兄。初为孙权长史,转中司马。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,与亮俱公会相见,退无私面。权称帝,拜瑾大将军、左都护,领豫州牧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明帝纪中的「秋月,孙权攻江夏郡。太守文聘坚守,朝议欲发兵救之。帝曰:“权习水战,所以敢下船陆攻者,几掩不备也。今已与聘相持;夫攻守势倍,终不敢久也。”先时,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。禹到,于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,权退走。辛巳,立皇子冏为清河王。吴将诸葛瑾、张霸等寇襄阳。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,斩霸。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于寻阳。论功行赏各有差。冬月,清河王冏薨。月,以太尉钟繇为太傅,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,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,司徒华歆为太尉,司空王朗为司徒,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,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为骠骑(大)将军。」篇,“诸葛瑾”解释为:诸葛瑾(公元174—241),传见本书卷五十二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