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箭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淮南子》第四卷 地形训中的「东方之美者,有医毋阎之珣玕琪焉。东南方之美者,有会稽之竹箭焉。南方之美者,有华山之金石焉。西方之美者,有霍山之珠玉焉。西北方之美者,有昆仑之球琳琅玕焉。北方之美者,有幽都之筋角焉。东北方之美者,有斥山之文皮焉。中央之美者,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,鱼盐出焉。」篇,“竹箭”解释为:又称为箭竹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二卷 西山经-西山一经中的「又西五十二里,曰竹山,其上多乔木,其阴多铁。有草焉,其名曰黄雚,其状如樗,其叶如麻,白华而赤实,其状如赭,浴之已疥,又可以已胕。竹水出焉,北流注于渭,其阳多竹箭,多苍玉。丹水出焉,东南流注于洛水,其中多水玉,多人鱼。有兽焉,其状如豚而白毛,大如笄而黑端,名曰豪彘。」篇,“竹箭”解释为:细竹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三卷 北山经-北次三经中的「又东三百七十里,曰泰头之山。共水出焉,南注于虖沱。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竹箭。」篇,“竹箭”解释为:细竹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二经中的「又西二百里,曰蔓渠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竹箭。伊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洛。有兽焉,其名曰马腹,其状如人面虎身,其音如婴儿,是食人。」篇,“竹箭”解释为:小竹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四经中的「又西三百里,曰牡山,其上多文石,其下多竹箭、竹?。其兽多?牛、羬羊,鸟多赤鷩。」篇,“竹箭”解释为:小竹。竹?(mèi):即竹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山海经》第五卷 中山经-中次六经中的「又西九十里,曰夸父之山,其木多棕、枏,多竹箭,其兽多?牛、羬羊,其鸟多鷩,其阳多玉,其阴多铁。其北有林焉,名曰桃林,是广员三百里,其中多马。湖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珚玉。」篇,“竹箭”解释为:小竹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