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生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表下-任彦昇中的「臣本自诸生,家承素业,门无富贵,易农而仕。乃祖玄平,道风秀世,爰在中兴,仪刑多士,位裁元凯,任止牧伯。高祖少连,夙秉高尚,所富者义,所乏者时;薄宦东朝,谢病下邑。先志不忘,愚臣是庶。且去岁冬初,国学之老博士耳;今兹首夏,将亚冢司。虽千秋之一日九迁,荀爽之十旬远至,方之微臣,未为速达。臣虽无识,惟利是视;至于亏名损实,为国为身,知其不可,不敢妄冒。陛下不弃菅蒯,爱同丝麻,傥平生之言,犹在听览,宿心素志,无复贰辞。矜臣所乞,特回宠命,则彝章载穆,微物知免。臣今在假,不容诣省,不任荷惧之至,谨奉表以闻。臣云诚惶以下。」篇,“诸生”解释为:众儒生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二公孙陶四张传中的「陶谦字恭祖,丹杨人。少好学,为诸生。仕州郡,举茂才,除卢令。迁幽州刺史。征拜议郎,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,西讨韩遂。会徐州黄巾起,以谦为徐州刺史。击黄巾,破走之。董卓之乱,州郡起兵。天子都长安,方断绝;谦遣使间行,致贡献。迁安东将军、徐州牧,封溧阳侯。是时,徐州百姓殷盛,谷米丰赡,流民多归之,而谦背道任情。广陵太守琅邪赵昱,徐方名士也,以忠直见疏;曹宏等,谗慝小人也,谦亲任之:刑政失和,良善多被其害,由是渐乱。下邳阙宣自称天子;谦初与合从寇抄。后遂杀宣,并其众。初平年,太祖征谦。攻拔余城,至彭城,大战。谦兵败走,死者万数,泗水为之不流。谦退守郯,太祖以粮少,引军还。兴平元年,复东征,略定琅邪、东海诸县;谦恐,欲走归丹杨。会张邈叛迎吕布,太祖还击布。是岁,谦病死。」篇,“诸生”解释为:在校的儒生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「文帝践阼,徙黄门侍郎。出为济阴相,梁、谯郡太守。帝以谯旧乡,故大徙民充之,以为屯田。而谯土地_瘠,百姓穷困;毓愍之,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,失帝意。虽听毓所表,心犹恨之;遂左迁毓,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。毓心在利民,躬自临视,择居美田,百姓赖之。迁安平、广平太守,所在有惠化。青龙年,入为侍中。先是,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,未就。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,以为“法宜正,不宜有两端,使奸吏得容情”。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谏,帝不悦。毓进曰:“臣闻君明则臣直。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,故有敢谏之鼓。近臣尽规,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。隆诸生,名为狂直,陛下宜容之。”在职年,多所驳争。诏曰:“官人秩才,圣帝所难;必须良佐,进可替否。侍中毓禀性贞固,心平体正;可谓明试有功,不懈于位者也。其以毓为吏部尚书。”使毓自选代,曰:“得如卿者,乃可。”毓举常侍郑冲,帝曰:“文和,吾自知之;更举吾所未闻者。”乃举阮武、孙邕,帝于是用邕。前此诸葛诞、邓飏等驰名誉,有“(窗)聪”、“达”之诮,帝疾之。时举中书郎,诏曰:“得其人与否,在卢生耳。选举莫取有名,名如画地作饼,不可啖也。”毓对曰:“名不足以致异人,而可以得常士。常士畏教慕善,然后有名,非所当疾也。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,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,但当有以验其后。故古者‘敷奏以言,明试以功’。今考绩之法废,而以毁誉相进退;故真伪浑杂,虚实相蒙。”帝纳其言,即诏作考课法。会司徒缺,毓举处士管宁;帝不能用,更问其次。毓对曰:“敦笃至行,则太中大夫韩暨;亮直清方,则司隶校尉崔林;贞固纯粹,则太常常林。”帝乃用暨。毓于人及选举,先举性行,而后言才。黄门李丰尝以问毓,毓曰:“才所以为善也,故大才成大善,小才成小善。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,是才不中器也。”丰等服其言。」篇,“诸生”解释为:儒生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的「高堂隆字升平,泰山东平阳人。鲁高堂生后也。少为诸生,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。郡督军与悌争论,名悌而呵之。隆按剑叱督军曰:“昔鲁定见侮,仲尼历阶;赵弹秦筝,相如进缶。临臣名君,义之所讨也!”督军失色,悌惊起止之。后去吏,避地济南。建安年,太祖召为丞相军议掾。后为历城侯徽文学,转为相。徽遭太祖丧,不哀,反游猎驰骋;隆以义正谏,甚得辅导之节。黄初中,为堂阳长。以选为平原王傅;王即尊位,是为明帝。以隆为给事中、博士、驸马都尉。帝初践阼,群臣或以为宜飨会。隆曰:“唐、虞有遏密之哀,高宗有不言之思;是以至德雍熙,光于海。以为不宜为会。”帝敬纳之。迁陈留太守。犊民酉牧,年余,有至行,举为计曹掾;帝嘉之,特除郎中以显焉。」篇,“诸生”解释为:在校的儒生。 原文 »
〔5〕出自《三国志》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中的「评曰:杜微修身隐静,不役当世;庶几夷、皓之概。周群占天有征;杜琼沉默慎密:诸生之纯也。许、孟、来、李,博涉多闻;尹默精于《左氏》:虽不以德业为称,信皆时之学士。谯周词理渊通,为世硕儒;有董、扬之规。郤正文辞灿烂,有张、蔡之风;加其行止,君子有取焉。子处晋事少,在蜀事多,故著于篇。」篇,“诸生”解释为:儒生。 原文 »
〔6〕出自《三国志》张顾诸葛步传中的「瑾为人,有容貌思度,于时服其弘雅,权亦重之。大事咨访,又别咨瑾曰:“近得伯言表,以为:‘曹丕已死,毒乱之民,当望旌瓦解,而更静然;闻皆选用忠良,宽刑罚,布恩惠,薄赋省役,以悦民心:其患更深于操时。’孤以为不然。操之所行,其惟杀伐小为过差,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;至于御将,自古少有。丕之於操,万不及也。今叡之不如丕,犹丕不如操也。其所以务崇小惠,必以其父新死,自度衰微,恐困苦之民朝崩沮,故强屈曲以求民心:欲以自安住耳,宁是兴隆之渐邪!闻任陈长文、曹子丹辈:或文人诸生,或宗室戚臣,宁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?夫威柄不专,则其事乖错。如昔张耳、陈馀,非不敦睦;至于秉势,自还相贼:乃事理使然也。又长文之徒,昔所以能守善者;以操笮其头,畏操威严;故竭心尽意,不敢为非耳。逮丕继业,年已长大;承操之后,以恩情加之,用能感义。今叡幼弱,随人东西;此曹等辈,必当因此弄巧行态,阿党比周,各助所附。如此之日,奸谗并起,更相陷怼,转成嫌贰。自尔已往,群下争利;主幼不御,其为败也,焉得久乎?所以知其然者,自古至今,安有人把持刑柄,而不离剌转相蹄啮者也!强当陵弱,弱当求援:此乱亡之道也。子瑜,卿但侧耳听之;伯言常长于计校,恐此事小短也。”」篇,“诸生”解释为:儒生。 原文 »
〔7〕出自《古文观止》袁宏道中的「徐文长传」篇,“诸生”解释为:即生员,明清经过省级考试取入府、州、县学的学生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