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房的解释与出处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书下-嵇叔夜中的「吾昔读书,得并介之人,或谓无之,今乃信其真有耳。性有所不堪,真不可强。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,外不殊俗,而内不失正,与一世同其波流,而悔吝不生耳。老子、庄周,吾之师也,亲居贱职;柳下惠、东方朔,达人也,安乎卑位。吾岂敢短之哉!又仲尼兼爱,不羞执鞭;子文无欲卿相,而三登令尹。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。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,穷则自得而无闷。以此观之,故尧、舜之君世,许由之岩栖,子房之佐汉,接舆之行歌,其揆一也。仰瞻数君,可谓能遂其志者也。故君子百行,殊涂而同致,循性而动,各附所安。故有处朝廷而不出,入山林而不反之论。且延陵高子臧之风,长卿慕相如之节,志气所托,不可夺也。」篇,“子房”解释为:张良字子房。佐汉:辅助刘邦建立汉朝。 原文 »
〔2〕出自《三国志》荀彧荀攸贾诩传中的「彧度绍,终不能成大事。时太祖为奋武将军,在东郡。初平年,彧去绍从太祖。太祖大悦曰:“吾之子房也!”以为司马,时年。是时,董卓威陵天下,太祖以问彧。彧曰:“卓暴虐已甚,必以乱终,无能为也。”卓遣李傕等出关东,所过虏略;至颍川、陈留而还:乡人留者多见杀略。明年,太祖领兖州牧,后为镇东将军;彧常以司马从。兴平元年,太祖征陶谦,任彧留事。会张邈、陈宫以兖州反,潜迎吕布。布既至,邈乃使刘翊告彧曰:“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。宜亟供其军食!”众疑惑。彧知邈为乱,即勒兵设备;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。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。时太祖悉军攻谦,留守兵少;而督将、大吏多与邈、宫通谋。惇至,其夜诛谋叛者数人,众乃定。豫州刺史郭贡,帅众数万来至城下;或言与吕布同谋,众甚惧。贡求见彧,彧将往。惇等曰:“君,州镇也;往必危,不可!”彧曰:“贡与邈等,分非素结也,今来速,计必未定。及其未定,说之,纵不为用,可使中立;若先疑之,彼将怒而成计。”贡见彧无惧意,谓鄄城未易攻,遂引兵去。又与程昱计,使说范、东阿。卒全城,以待太祖。太祖自徐州还,击布濮阳,布东走。年夏,太祖军乘氏。大饥,人相食。」篇,“子房”解释为:即张良(?—前 186)。字子房,相传为城父(今河南郏县东)人。先世是韩国的相。秦灭韩,他结交刺客,在博浪沙(今河南原阳县东南)刺杀秦始皇,未成功。秦末随刘邦起兵,成为刘邦手下最重要的谋臣。西汉建立,以功封留侯。常称病不掌握实权,所以得到善终。传见《史记》卷五十五、《汉书》卷四十。曹操得到荀彧大为喜悦的原因,除了荀彧本人的超凡才智之外,还因为荀彧出身于当时第一流的名门大族,社会影响大,人际关系广,对曹操创业大有帮助。 原文 »
〔3〕出自《三国志》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中的「甘露年,征诸葛诞为司空。时,会丧宁在家,策诞必不从命,驰白文王。文王以事已施行,不复追改。及诞反,车驾住项;文王至寿春,会复从行。初,吴大将全琮,孙权之婚亲重臣也;琮子怿、孙静、从子端、翩、缉等,皆将兵来救诞。怿兄子辉、仪留建业,与其家内争讼;携其母,将部曲数家渡江,自归文王。会建策,密为辉、仪作书,使辉、仪所亲信,赍入城告怿等,说“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,欲尽诛诸将家,故逃来归命”。怿等恐惧,遂将所领,开东城门出降,皆蒙封宠,城中由是乖离。寿春之破,会谋居多。亲待日隆,时人谓之子房。军还,迁为太仆,固辞不就。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,为腹心之任。以讨诸葛诞功,进爵陈侯,屡让不受。诏曰:“会典综军事,参同计策,料敌制胜,有谋谟之勋;而推宠固让,辞指款实,前后累重,志不可夺。夫成功不处,古人所重;其听会所执,以成其美。”迁司隶校尉。虽在外司,时政损益,当世与夺,无不综典。嵇康等见诛,皆会谋也。」篇,“子房”解释为:张良字子房。为汉高祖主要谋臣。 原文 »
〔4〕出自《传习录》卷中-答陆原静书(二)中的「来书云:“聪明睿知,果质乎?仁义礼智,果性乎?喜怒哀乐,果情乎?私欲客气,果一物乎?二物乎?古之英才,若子房、仲舒、叔度、孔明、文中、韩、范诸公,德业表著,皆良知中所发也,而不得谓之闻道者,果何在乎?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,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、困勉者乎?愚意窃云,谓诸公见道偏则可,谓全无闻,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。然乎?否乎?”性一而已。仁、义、礼、知,性之性也;聪、明、睿、知,性之质也;喜、怒、哀、乐,性之情也。私欲、客气,性之蔽也。质有清浊,故情有过、不及,而蔽有浅深也。私欲、客气,一病两痛,非二物也。张、黄、诸葛及韩、范诸公,皆天质之美,自多暗合道妙,虽未可尽谓之知学,尽谓之闻道,然亦自其有学违道不远者也。使其闻学知道,即伊、傅、周、召矣。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,其书虽多出于其徒,亦多有未是处,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,但今相去辽远,无有的然凭证,不可悬断其所至矣。夫良知即是道。良知之在人心,不但圣贤,虽常人亦无不如此。若无有物欲牵蔽,但循着真知发用流行将去,即无不是道。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,不能循得良知。如数公者,天质既自清明,自少物欲为之牵蔽,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,自然是多,自然违道不远。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。谓之知学,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。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,而或泛滥于多岐,疑迷于影响,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;若知得时,便是圣人矣。后儒尝以数子者尚皆是气质用事,未免于行不著,习不察,此亦未为过论。但后儒之所谓著、察者,亦是狃于闻见之狭,蔽于沿习之非,而依拟仿像于影响形迹之间,尚非圣门之所谓著、察者也。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,而求人之昭昭也乎?所谓生知安行,“知行”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。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,虽在困勉之人,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。“知行”二字更宜精察。」篇,“子房”解释为:张良,字子房,传为城父(今安徽亳州东南)人。汉初三杰之一,曾辅佐刘邦得天下,被封为留侯。 原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