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古文词汇 > 子思的解释

子思的解释与出处

〔1〕出自《文选》论三-李萧远中的「夫以仲尼之才也,而器不周于鲁、卫;以仲尼之辩也,而言不行于定、哀;以仲尼之谦也,而见忌于子西;以仲尼之仁也,而取仇于桓魋;以仲尼之智也,而屈厄于陈、蔡;以仲尼之行也,而招毁于叔孙。夫道足以济天下,而不得贵于人;言足以经万世,而不见信于时;行足以应神明,而不能弥纶于俗。应聘七十国,而不一获其主。驱骤于蛮夏之域,屈辱于公卿之门,其不遇也如此。及其孙子思,希圣备体而未之至,封己养高,势动人主。其所游历诸侯,莫不结驷而造门;虽造门,犹有不得宾者焉。其徒子夏,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,退老于家,魏文侯师之,西河之人,肃然归德,比之于夫子,而莫敢间其言。故曰:治乱,运也;穷达,命也;贵贱,时也。而后之君子,区区于一主,叹息于一朝,屈原以沉湘,贾谊以之发愤,不亦过乎?」篇,“子思”解释为名伋(jí),孔子之孙。曾为鲁缪公师,著有《子思子》二十三篇。 原文 »

〔2〕出自《传习录》卷上-陆澄录中的「澄问《学》《庸》同异。先生曰:“子思括《大学》一书之义,为《中庸》首章。”」篇,“子思”解释为孔子的孙子。相传为曾子的学生,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中庸思想。 原文 »

〔3〕出自《孟子》离娄章句-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中的「曾子居武城,有越寇。或曰:“寇至,盍去诸?”曰:“无寓人于我室,毁伤其薪木。”寇退,则曰:“修我墙屋,我将反。” 寇退,曾子反。左右曰:“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,寇至,则先去以为民望;寇退,则反,殆于不可。”沈犹行曰:“是非汝所知也。昔沈犹有负刍之祸,从先生者七十人,未有与焉。”子思居于卫,有齐寇。或曰:“寇至,盍去诸?”子思曰:“如去,君谁与守?” 孟子曰:“曾子、子思同道。曾子,师也,父兄也;子思,臣也,微也。曾子、子思易地则皆然。”」篇,“子思”解释为孔子的孙子孔伋,字子思;《中庸》是子思所作。 原文 »

〔4〕出自《荀子》非十二子篇 第六中的「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,犹然而材剧志大,闻见杂博。案往旧造说,谓之五行,甚僻违而无类,幽隐而无说,闭约而无解。案饰其辞,而祗敬之,曰:此真先君子之言也。子思唱之,孟轲和之。世俗之沟犹瞀儒、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,遂受而传之,以为仲尼、子弓为兹厚于后世:是则子思、孟轲之罪也。」篇,“子思”解释为战国时鲁国人,孔伋,孔子孙。 原文 »

下一词汇: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