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2章 功成弗居 第2节原文解释
本章,老子首先提出一种对立统一的世界观,然后在其基础之上探索“圣#-666aa;”治国处事的方式,即“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”。通过顺应天地大道,世间最根本的那些自然规律而达到一种内与外,大与小,个#-666aa;与集体的和谐。很多朝代,尤其是战乱刚刚结束之后,社会复苏的时候,老子的思想对于治国、治家来说就极为重要。比如汉初实行黄老思想,提倡无为而治,使国家在秦末的战乱废墟上逐渐恢复过来,实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。
需要指出的是,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并非是毫无作为,相反它是大有作为,在遵守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,在掌握主次矛盾的基础上的作为。无为是指不违反世间大道,不肆意妄为,不对事物的正常发展横加干涉。比之于汉初,就可见无为而治并非不治,有国,有吏,有法,但国策宽松,法律温和,官吏治民能顺应民意,劳役税收皆能体谅民力,#-666ff;符节气,故能“无为为之而#-666ff;于道,无为言之而通乎德”(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)。
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辩证统一的对立面在#-666aa;类社会生活中亦随处可见,善恶、是非、强弱、祸福等,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、人生真谛。在生活中只有知道这些,才能从黑暗中发现光明,从困境中找到希望,茫茫乱世中坚守一方清净;只有了解这些,才能做到不断进取,居安思危,正确地思考所遇到事情的是非善恶;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,去观察它们的本质,寻找隐藏在表象内部的真实,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纵观万物。
〖哲理引申〗
“道”贯穿于天地万物之间,盛衰存亡,生死病老无不依道而行。春耕夏锄,秋收冬藏,是农民种地应该遵从的规律,晚种或是早收都必将违反植物生长之道,使生产受损。“揠苗助长”便是最好的例子,将麦苗硬生生地拔出来,不仅不会让它生长更快,还会导致枯萎。小到教育儿童,大到国家的治理、社会的改革无不如此。
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相互征战,中华大地一片荒芜,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又先后进行多次剿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,最后虽然统一天下,但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民众,到处都是一片颓废景象。又经诸吕之乱,到汉文帝刘恒登基时,国库空虚,民力凋零,社会陷入了停滞之中。
汉文帝清晰地看到了国家、社会破败萧条的状态。他并没有立刻采取严厉的法治政策,而是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方针。首先,实行轻徭薄赋,减轻人民负担。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,按“三十税一”征税。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,而且以后长期未变。其次,鼓励生产、发展经济,增加政府财政收入。劝课农桑,鼓励人民开荒,开放山川泽林,任人们进入开垦。再次,提倡节俭,#-666mm;止浪费。汉文帝在位期间,官室苑囿,车骑#-666hh;御,都无增加。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,预算报上来,需要百金,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。他说:“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,我继承先帝的宫室,还常觉得羞耻,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。”为了减免人民税赋,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,裁减侍卫人马。最后,实行集权与#-666dd;权相结#-666ff;的管理体制,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。允许地方因地制宜地实行一些惠民政策,如齐国工商业发达,又有渔盐之利,便不征农业税。吴国则有铜山、海盐能获巨利,故无赋税。
汉景帝时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思想,他重用晁错,提高粮食价格,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。汉景帝还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,并#-666mm;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,否则以盗窃论罪。
文景二帝还抑制豪强,废除严厉的刑罚,实施更加人性化的法律制度。经两代的休养生息,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,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,西汉初年,大侯封国不过万家,小的五六百户;到了文景之世,流民还归田园,户口迅速繁息。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,小的也户口倍增,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。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。文帝初年,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。据《汉书。食货志》记载,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,由于国内政治安定,只要不遇水旱之灾,百姓总是人给家足,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。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,致腐烂而不可食,政府的粮仓有余财,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,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