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04章 和光同尘 > 第2节

第04章 和光同尘 第2节原文解释

【经典解读】

本章老子通过形象的比喻,把“道”呈现在#-666aa;们面前。它难以名状,但囊括世间万物;它空虚无形,但永远不会枯竭。它是万物的主宰,天帝都是由其创造出来的。除了道是宇宙本源的思想外,老子还提出了自己的#-666aa;生处世观点“锉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”,即虚怀若谷、收敛锋芒、顺应外部环境。

将道比喻成空虚的容器,在后面的篇章中还会出现。可以说这一比喻十#-666dd;形象,是对道的#-666nn;秘性、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譬喻。他这种超常的描述方式,给予后来道家#-666aa;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。《庄子》中就经常描述一些离奇诡异的得道的人、#-666nn;,或是说“存在”,来象征“道”、表现“道”。这些形象超离表象,甚至与表象截然相反。可以说道家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美,而非世人常常注重的外表。正是在这种“弃末求本”、“遗世脱俗”的思想下,产生了很多恣肆不羁的人物,尤其是在魏晋玄学发展时期,风流雅士无不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。当时名士,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、阮籍、刘伶等人皆思想放荡、性格不羁,在世俗之人眼中他们举止怪异、行为荒诞,与圣人之教格格不入,他们“非汤武而薄孔周”,唾弃世俗礼教,随性而为,将自已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,至今还让后人津津乐道。

有人认为,嵇阮之徒行为狂荡,并非按照老子所说的“和光同尘”来处世,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老子的“锉其锐,和其光,解其纷,同其尘”和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并不相同。儒家所讲中庸,是孔子针对“过犹不及”这一现象所说,后世“小人之儒”常常将其理解为甘于平庸,也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解。而老子的思想,既不同于“甘为平庸”,也不同于孔子的本意。正如《淮南子》中曾云:“方不中矩,圆不副规。”挫锐解纷并不是像儒家要求的那样“割不正不食,席不正不坐”,而是要摆脱世俗的条条框柜,顺道而行,随性而安,不为称贤封圣而戚戚焉,不为被世俗认可而劳#-666nn;损形,不恃才傲物、锋芒毕露。嵇康、阮籍诸人正是如此,他们任性恣肆,不与世俗同流,举世誉之而不乐,举世非之而不惭。

老子不是告诉人们做缩头乌龟,而是告诉人们万物皆依道而行,圣贤不值得仰慕,光芒不值得炫耀,要收敛含蓄,谦虚圆润,不管有多大才能不可唯我#-666ll;尊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道冲,故而能用之而不盈,它广阔无边,故能囊活万物,无所不包。人也是如此,只有心#-666ee;广阔才能容人之所不能容,怀天下万事,成不世之#-666ii;。古代哪些著名的君上,都是极具气度之人,他们能允许别人指责自己的缺点,能包容别人的不足,能对有很大缺陷的人量才而用;相反也有一些人求全责备,严律人,宽于律己,别人有一点缺陷就受不了,自己的缺陷有人指出时就愤恨吧,这样的人,没有人能接近他们,他们有了缺点也没人敢于当面进谏,最后,他们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,成为笑柄。

东汉末期,天下大乱,诸侯纷争,经过一轮轮惨烈的决战,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势力就是曹操和袁绍了,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对决随时展开。当时袁绍势力占据绝对优势,他手下有冀、幽、青、并四州,#-666kk;士百万、战将如云、谋士如茶。反观曹操,刚刚平定中原,周围又有张绣、刘备、刘表等对立势力,可谓势孤力疲,四面受敌。

建安四年(199年)六月,袁绍挑选精兵十万,战马万匹,企图南下进攻许都。消息传到许都,曹操部将也大多认为袁#-666kk;强大不可敌。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,认为袁绍志大才疏,胆略不足,刻薄寡恩,刚愎自用,兵多而指挥不明,将骄而政令不一,于是决定和袁绍进行大决战。曹操得到了一些重要谋士的支持,如郭嘉、有彧,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曹操必胜、袁绍必败的论据,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“度”。荀彧说:“绍貌外宽而内忌,任人而疑其心,公明达不拘,唯才所宜,此度胜也。”郭嘉说:“绍外宽内忌,用人而疑之,所任唯亲戚子弟,公外易简而内机明,用人无疑,唯才所宜,不间远近..."

曹操气度之广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对待张绣。197年,张绣投降了曹操。但曹操进了宛城后,却纳了张绣的寡婶邹氏。张绣觉得受了奇耻大辱,与贾诩商议反曹。在夜间突袭曹营,曹操的大儿子曹昂、侄子曹安民、爱将典韦等人都被张绣的#-666kk;队杀死。按理说杀子、杀侄之仇深似海,可是曹操从大局出发,不仅没有继续报仇,反而对张绣#-666dd;外亲热。张绣在贾诩的劝告下投降了曹操,二人见面时曹操像遇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,拉着张绣的干摇了义摇,用丰盛的宴席招待张绣,封张绣做扬武将军,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。

反观袁绍,虽然也是一时枭雄但和曹操比起来肚量就差得远了。他准备出兵时,手下谋士田丰持反对意见,又言辞激烈。袁绍听了十#-666dd;愤怒,立刻下令将田丰捉了起来。后来,他出战果然不顺。有人对田丰说:“您一定会受到重用。”田丰说:“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,容不得人。如果他得胜,一#guoxue666-com;兴,或许能赦免我;打了败仗,心中怨恨,内心的猜总就会发作。我不指望活命了。”袁绍回来后,说:“我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,果然被他耻笑。”与田丰不和的逢纪乘机进谗言:“田丰听说将军败退,拍手大笑,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!”于是袁绍杀了田丰。

许攸也是袁绍的重要谋士,为袁绍出了很多谋略,但大多不被采用。曹操及袁绍始交战时,许攸就建议袁绍偷袭许昌,这本是一条很好的计谋,袁绍却不愿冒险而不采纳。恰好此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,袁绍疑心许攸出谋划策都是怀有私心的,甚至怀疑他暗中勾通曹操。许攸一怒之下,投奔了曹操,向曹操进献了袭击乌巢的计谋,从而使大战形势一下扭转。

战争结束后,曹操的军队在清理战利品时,发现了大批信件。官员抱着这些信件向曹操汇报,其中有一批信件,是京城和曹军军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。曹操接过来看了看,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自己的敌人袁绍的,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。

曹操的亲信都十分生气,向曹操建议说将这些书信打开,按名字将那些心怀二意者全部抓起来。但曹操微微一笑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。众人十分不解,曹操又说:“不要查了。当时袁绍比我们强大那么多,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,何况大家呢?”于是,那些信全部被烧光了。过去那些暗通袁绍的人也都放了心,而且暗自惭愧,之后更加忠心于曹操了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