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09章 持而盈之 > 第2节

第09章 持而盈之 第2节原文解释

富贵而骄,自古就是取祸的最重要途径。在孙叔敖的典故中,狐丘丈人就说:“爵高者,人妒之;官大者,主恶之;禄厚者,怨逮之。”孙权敖,志益下,心益小,施益博,才能免于祸患。而现实中比他得到帝王的宠幸,享有更多的财物,占据更大的地位的人数不胜数。其中大多数人不知道收敛,骄奢#-666gg;逸,斗富斗强,引得同僚侧目,天下怨恨。比如秦丞相李斯即是如此。李斯官至承相之职,权大势重,富贵无比。然而却不知道功成身退之道,反而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,不惜损害国家利益。勾结赵高、胡亥,陷害忠臣,篡改遗诏,最后终于自食恶果,被赵高陷害,做了阶下囚,被腰斩处死。临刑时,他对儿子说,“吾欲与若复牵黄犬,出上蔡东门,逐狡兔,岂可得乎?”不仅丞相做不成了,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!

古语说:“富不过三代。”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,只见金玉满堂,而不知道父辈创业之艰辛,就会变得骄傲自大,不知收敛欲望。到头来再多的财物也会被用得一空。人生与其汲汲不断地追求这些身外之物,倒不如潜心修德,体悟天地之大道。

极盛而衰,极满而亏,是天地自然之道。小到一花一树,一虫一兽,大到一家一族,一朝一代,无不是如此。事物的发展都是向着其自身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不断转化的,人们说的“否极泰来”、“福祸相因”都是这个道理。因此,老子依道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,见好即收,在功成之后,不要贪恋权位名利,不要锋芒刺人,而要收敛欲望,及时隐退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贺若弼是北周、隋朝的名将,他在伐陈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,但却终因骄傲夸功,不知进退之道而受到诛杀。

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世家,他的父亲贺若敦为北周将领,以勇武而闻名一时。北周保定五年(565年),贺若敦对北周权臣宇文护不满,口出怨言,传到字文护耳中之后,宇文护大怒,逼令其自杀。在临死之前,贺若敦将贺若弼叫到面前,嘱咐他说,自己一生的抱负就是平定江南,但却因为口无遮拦而惹下了杀身之祸,甚是悔恨,一方面让贺若弼继承其讨伐江南的遗愿,一方面对他说:“我因为口舌之祸而死,你不可不将这教训记在心中。”于是拿出锥子,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鲜血,以让他永远不忘这个教训。

贺若弼“慷慨有大志,骁勇便弓马,解属文,博涉书记,有重名于当世”。北周齐王宇文宪闻后,对他十#-666dd;器重。此时贺若弼依然牢记着父亲的遗训。当时周武帝对太子要求十#-666dd;严格,太子宇文赞德行不端,又害怕父皇知情,于是矫情掩饰,所以,太子的过失周武帝毫不知情。一次,上柱国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:“太子一定不能身担大任。”贺若弼对他的看法也很是同意。乌丸轨便借机对武帝说:“太子不是帝王人选,我也曾和贺若弼讨论过这件事。”周武帝忙召问贺若弼,贺若弼牢记父亲临终遗言,唯恐祸及其身,于是回答说:“皇太子德行操守日有所新,我没有看见他有什么缺点。”武帝听后默然不语。事后,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卖了自己。贺若弼说:“君主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臣#-666hh;于自己的大臣,大臣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,所以我不敢轻率发表对太子的评议。”后来太子宇文赞继位,即北周宣帝,他痛恨乌丸轨当初的谏言,不久就找借口将其诛杀,贺若弼因为沉默而免受其祸。

杨坚建立隋朝以后,急欲统一江南,此时高颍向他推荐了贺若弼,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(今扬州一带)总管,委派给他平陈之事,经略一方,做灭陈准备。
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隋#-666kk;伐陈。贺若弼#-666kk;提前发起进攻,他#-666kk;令严明,秋毫无犯,先后击败田瑞、鲁达、周智安、任蛮奴、樊毅、孔范、萧摩诃等众多陈将,从北掖门进入建业城。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摘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,并俘获陈后主,占据了府库。贺若弼遗憾自己没有先期抓获陈叔宝,功劳在韩擒虎之后,又愤恨自己与陈军苦战,而韩擒虎却捡了大便宜,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,甚至挺剑而出。

隋文帝灭陈之后十#-666dd;欣喜,对二人同时安抚。贺若弼地位更加显贵,他的兄弟并为刺史、列将。其家有珍玩不可胜数,婢妾都身穿绫罗绸缎,生活奢侈。功成名就的他完全忘记了父亲临死之时的教训,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,常以宰相自许。他对身处自己之上的高颖、杨素颇多不屑,心里很是不平衡,还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不满的情绪显露出来,并一度因此遭致罢官、下狱。一向待人宽厚的隋文帝责问他说:“我任命高颖、杨素为宰相,你却总是放言,说这两个人是酒囊饭袋,这是什么意思?”贺若弼回答说:“高颍,我的老朋友了,杨素,我的舅子。我都知道他们的为人,所以才说这些话。”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,奏请处以死刑。隋文帝犹豫数日,考虑到他的功劳,于是免他一死,除名为民。几年之后,隋文帝念及他灭陈之战中的大功才恢复了其爵位。

隋炀帝杨广即位后,贺若弼就被疏远了,于是他心中更加不满,时常口出怨言。大业三年(607年)七月,贺若弼随杨广北巡至榆林。杨广命人制造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,用来接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。贺若弼认为这太过奢侈,与高颍、字文弼等人私下议论。杨广认为他们这是诽谤朝改,他可没设有隋文帝那么宽厚,于是将贸若弼与高颖、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。可惜贺若弼被剌了舌头,最终还是死在了口舌之上,“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”,真可谓千古名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