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11章 无之为用

第11章 无之为用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三十note-name:辐1辐:车轮上的直棍,有如自行车的钢丝。三十辐,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。,共一note-name:毂2毂:毂(gǔ),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.北方叫它“车头”。(gǔ)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(yàn)埴(zhì)以为器note-name:埏埴3埏埴:埏(shān)埴(zhí),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。埏,借为“抟”,即抟土:埴,陶土。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note-name:牖4牖:牖(yǒu),窗户。(yǒu)以为室,当其note-name:无5无:这一章三个“无”,均作“空虚”解。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三十根辐穿在车头,中间必须留出空处,才能装上车轴,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。踩打泥土做陶器,器皿中间.必须留出空处,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。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.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。所以,“有”给#-666aa;便利,“无”发挥了它的作用。

原文翻译

三十辐,共一毂(gǔ)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(yàn)埴(zhì)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(yǒu)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
三十根辐穿在车头,中间必须留出空处,才能装上车轴,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。踩打泥土做陶器,器皿中间.必须留出空处,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。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.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。所以,“有”给#-666aa;便利,“无”发挥了它的作用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车轮上的直棍,有如自行车的钢丝。三十辐,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。

〔2〕:毂(gǔ),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.北方叫它“车头”。

〔3〕埏埴:埏(shān)埴(zhí),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。埏,借为“抟”,即抟土:埴,陶土。

〔4〕:牖(yǒu),窗户。

〔5〕:这一章三个“无”,均作“空虚”解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析】

本章的核心问题是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,即“无”和“有”的辩证关系。无和有既相互矛盾,又相互依存。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,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。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,所以,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。

老子通过车子、陶器、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,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,也就是“有”,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,也就是“无”。有和无的关系,就是“利”和“用”的关系。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,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。所谓“有无相生”,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,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、不可#-666dd;割的,有有就有无,有“实”就有“虚”,在时间上没有先后,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。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,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,如果没有车轮、瓷器、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,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?又如何发挥作用呢?所以片面强调“无”的作用也是不#-666ff;理的。但是,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,必须以无为本,以有为未,崇本而举末。这是因为,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,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,才能利于有。倘若以有为本,以有治有,就会加速有向“没有”的方面转化,这是不符#-666ff;辩证法的。

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关系的论述,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。就治身而言,要想健康长寿,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,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,只要守住法身,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。#-666aa;体就像房子,法身是房子的主#-666aa;,只要主#-666aa;不去,房子就不会倒塌。

就治国而言,其根本在于#-666nn;圣的法律,而不是有为的统治者;只要具有了#guoxue666-com;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#-666nn;文明,国家自然就会保持持久的繁荣和稳定。

可是,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虚无缥缈的无当成有,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徒生烦恼、忧愁,比如有人幻想天上掉下了金元宝,原本一贫如洗的人,却存为如何利用这笔巨额意外之财而躺在床上苦思冥想。当别人都去辛苦打拼拼的时候,他却躺在床上,沉浸在自己美丽的幻想里,但日子一天天溜走之后,他依然躺在床上做着美梦,直到最后他饿成皮包骨,在临死之前还在幻想山珍海味正在桌上。

在现实生活中,究竟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?只有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,做到“有#-666ii;”而不自居,“有才”而不自傲,“有力”而不乱用,这样才能达到“以无为有”的境界。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,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会瞬间化为乌有,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,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。所以,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,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。
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,无也。以其无能受物之故,故能以寡统众也。木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为用也。言无者,有之所以为利,皆赖无以为用也。

毂之所以能够固定三十根辐条,是因为它上面有空无的部#-666dd;能够用来插轮轴和辐条。因为它能够低调被动地接受外物,所以能够自己统御那么多根辐条。木头、粘土和墙壁之所以能够制成车毂、容器和门窗,都是因为在其上开辟了空洞的部#-666dd;而产生了用途。切实存在的事物要借助无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。

苏辙《老子解》

竭智尽物以为器,而器之用常在无有。非有,则无无以致其用;非无,则有无以施其利。是以圣人常无以观其妙,常有以观其徼。知两者之为一而不可分,则至矣。

用尽智力和物力来制成器物,而器物发挥作用常常靠它空洞不实的部分。没有实际存在的物质部分就无法使用,没有空洞不实的部分就没法施展器物的#-666ii;能。所以圣人常常从无概念、无称谓、无特征、不可辨的、无目的、无局限的宏观角度,来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奥妙;常常从有概念、有称谓、有特征、可区分、有目的、受局限的微观角度,来观察某一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边际,即万物的复杂差异和千变万化。人知道有与无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,就完满极致了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在本章老子举了三个十#-666dd;生动的例子,车毂、埏埴与凿室,形象地说明了无的作用。古代大木车的车毂,中间是空的,三十根辐条连在这里,正是因为它的空,才有了它作为中心支点的作用,使车子能够远行千里,担当重物,旋转不休。这种车轮的形象极具启发力,中间空无的原点,向四方延伸,等距离地联结着真正接触土地的轮圈。它虚实结#-666ff;,而不偏不倚,它没有固定的倾向,却能运转不休,永无止境。透过它,可以看到一种可用于修身治世的道:中心无物,通过自然的法则操纵万物,无偏无倚,#-666ff;和众力。

埏填而成的器皿,其间空空如也,而#-666aa;们利用的正是这种无。只有心中放空,才能装载万物。我们常常用倒掉杯中水,来说明这一道理。清除心中杂念能专注于正事,消除心中偏见,才能容得别#-666aa;,忘记过去的不快记忆,才能迎接新的生活。空,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

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,就是为了让#-666aa;们明白“有无相生”、“有之以为利,无知以为用”的道理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,一般人只往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,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,被眼前能看到的真相所迷糊,而忽略了真正事实。真正的智者并非只注重所谓的“实在的”东西,他们知道在那些实在的东西背后有很多真正重要,却未能显示出来的事物。

当然,在重视“无”的时候,也不能忽略“有”的承载性。冯友兰先生就曾说:“老子所说的‘道’,是‘有’与‘无’的统一,因此它虽然是以‘无’为主,但是也不轻视‘有’,它实在也很重视‘有",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。...老子认为碗、茶盅、房子等是‘有’和‘无’的辩证的统一,这是对的;但是认为‘无’是主要对立面,这就错了。毕竟是有了碗、茶盅、房子等,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。如果本来没有茶盅、碗、房子等,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,任何作用都没有了。”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