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15章 微妙玄通 > 第2节

第15章 微妙玄通 第2节原文解释

比粗大的小一些是微小的;比微小的再小一些是微妙的;微妙到了极致就是玄,玄对万物都有作用和影响,因此深远而不能被完全认识。警戒之后再行动叫做豫,想做的事好像迫不得已才行动。小心翼翼地像冬天走过结冰的水面,徘徊犹豫,迫不得已才走过去。担心而不前进叫做犹,就像是做特别不想做的事,拖延而为难,就像害怕被四邻看到的样子。庄重,像在别人家做客,是说对谁都尊敬,从来不懈怠。柔和洒脱,就仿佛正在消融的冰,是说知道万物本是虚妄,所以什么也不保留,就像冰融化掉不留下一点残余。敦厚质朴,像未经雕琢的原木,是说人的虚假做作都没有了,本性也就恢复了。旷达开阔,像空旷的山谷,空虚而什么都能包容。混厚深沉,像江河浊流,与光调和、与尘混同,而不特立#-666ll;行于物质之外。

世俗之士,以物汩性,则浊而不复清;枯槁之士以定灭性,则安而不复生。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,静之而徐自清矣。知灭性之非道也,则动之,动之而徐自生矣。《易》曰:“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今所谓动者,亦若是耳。盈生于极,浊而不能清,安而不能生,所以盈也。物未有不蔽者也,夫惟不盈,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。

世俗的人用物质来引导本性,本性就变得混浊而不再清澈了;死板的人用一种一成不变的规则、固定的模式来束缚本性,本性就变得呆板,缺乏活力了。现在知道了混浊能使本性昏乱,让它宁静,它就慢慢清澈了;知道束缚本性是不#-666ff;乎道的,使它运转、活泼,它就能有新的发展。《易经》说:“安静不动,排除杂念,通过感受就能通晓整个天下。”现在我们所说的动也是这样。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像是水满了一样,浑浊而不能再清澈,安稳而没有新的变化,所以像满了一样。事物没有不会变旧的,只有不满盈、不极端,旧的才能不等到新的来接替就自然去除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“道”本身是玄妙精深、虚空无形的,它视而不见、听之不闻、搏之不得,故而常#-666aa;很难真正“得到”,只有那些具有大智慧的#-666aa;,才能体悟到“道”,才能掌握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,用俗话说就是“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前知五百年,后知五百年”。而这些得道之士因为,体悟了“道”的真谛,其为#-666aa;处世思想行为自然和常人有所不同,他们依从“道”来处世行事。所以,世俗之人“嗜欲深者天机浅”,他们极其浅薄,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;得道人士则静密幽沉、难以测识。老子也说这些人只能“强为之容”。他们心理素质极好,人格修养极#guoxue666-com;,智慧出众,思虑缜密,淡泊名利,朴质无华;他们可动可静,可清可浊,不断改变,与时俱进。

高超和玄秘是相连的。老子认为可以“托天下”的圣人都是深不可识的,申不害的“术”就是要君主刻意变成这样,最典型的就是“藏于无事,示天下无为”,要求君主“去听”、“去视”、“去智”,装听不见,装看不见,装不知道事情真相,避免暴露自己,这使大臣摸不清君主的底细,没办法投其所好,也就没法掩盖他们自己的缺陷。而君主则可以看得明白,辨别出忠臣和奸佞小人。虽然老子的得道之人是得道而后微妙玄通,而申不害的术是故意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,这是顺应“道”,还是“故弄玄虚”暂且不论。但古代君主的确是如此做的,他们喜欢藏在帘幕之后,深宫之中,人们不可以随意看到他们的样子,甚至抬头直视他们都是杀头的大罪。就连武侠小说都深受其影响,很多故事中往往都是有一个武#-666ii;高强的人在幕后操纵,但人们却不知道他的样子,不知道他的身份。

再者,老子所说的得道之士的特点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极具启发力,都是人们应当仔细思考的。什么时候该迟疑、从容,什么时候该旷达、洒脱;什么时候应该清澈、什么时候应该浑浊;什么时候应该小心、谨慎,“若畏四邻”、“若客”,什么时候应该“若凌释”、“若谷”....的确,这些都很难说得清楚。只有在对自然万物的不断了解之中,才能总结其中的规律,才能掌握其中的大道,做到进退有据,才能无得失之患,无忧惧之伤。

最后,老子指出得道之人不会满足,只有不满足,才能不断前进,不断更新。这里老子所说的满足,并非是欲望上的满足、对声色犬马的追逐,而是在对道的探索,在对自身品行的磨砺上。正如儒家所言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“日省其身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,因为“道”是不断变化的,故而得道之人也应不断根据“道”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处世方式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霍光是汉朝名臣,汉武帝临终之前,将汉昭帝托付于他,他忠心辅佐昭帝,昭帝英年早逝之后又废弃了荒唐无道的昌邑王,迎立汉宣帝,为西汉的中兴奠定了基础。而他做官中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端谨、慎重。

汉武帝时,大臣经常被降职、迁谪,早上还冠冕堂皇,晚上就身陷大狱的人数不胜数。霍光看惯了这种血雨腥风,变得十#-666dd;谦谨。他从来不做任何可能出格的事儿,行事完全按照程序来办,甚至进门先迈哪个腿,进门走几步都有自己的一套,绝不会出现例外。《汉书》记载霍光:“每出入下殿门,止进有常处,郎仆射窃识视之,不失尺寸,其资性端正如此。”霍光并非一日两日如此,在他侍奉汉武帝的二十几年间日日如此。正因为这样,史书说霍光前后出入宫林二十多年,未曾犯一次错误,连一代雄主汉武帝都夸他行为端正。

巫蛊案之后,卫太子被江充逼死,汉武帝决定立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为继承人,并计划令霍光辅政。武帝将霍光招至官中,令宫中画师画《周公辅成士朝诸侯图》赐给霍光。后元二年(前87年),汉武帝走到了人生的尽头,他临终之时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#-666kk;,和金日碑、上官桀、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。

霍光辅政后,兢兢业业,以国家社稷为重。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,多次大赦天下,鼓励农业;对外也注意缓和同匈奴的关系,恢复和亲政策。这些措施使汉朝逐渐走出汉武帝晚期穷兵黩武的阴影,国力逐渐恢复。后来,汉昭帝英年早逝,霍光迎立了昌邑王刘贺为帝,但刘贺荒唐无道,只知道嬉戏享乐,霍光为了江山社稷,同其他大臣商议决定废除刘贺,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继承帝位,即汉宣帝。正是霍光的辅佐和正确的废立使西汉实现了后来的中兴,人们将其与商代贤相伊尹#-666cc;称为“伊霍”。

霍光侍奉武帝之时端正谨慎,辅佐昭帝之时,尽忠职守,但到了汉宣帝之时,事情却发生了改变。此时,霍光通过废立之事,完全掌握了政权,其在朝廷之内的权势已经无人能比,他的地位也已经没有人能够撼动了,连汉宣帝和他在一起都会“如芒在背”。

汉宣帝在民间之时,已经有了妻子。登上帝位以后,他打算立原配许氏为妻,但霍光家族却坚持汉宣帝立霍光的小女儿为妻,被汉宣帝谢绝后,霍光又以汉宣帝岳父许广汉属#-666hh;刑人员为由,刑期中不得封,排挤许氏。后来为了达到目的,霍光妻子崔显教唆御医淳于衍,利用许皇后妊娠时有病,下毒将其害死。而后,霍光小女儿霍成君进宫被立为皇后。汉宣帝总于霍家的权势,也不敢深究许皇后死因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