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16章 致虚守静

第16章 致虚守静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致虚极,守静note-name:笃1笃:笃(dǔ),极度、顶点。(dǔ)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note-name:根3根:即事物的根本。,各复归其note-name:根3根:即事物的根本。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note-name:常4常: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的律则。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note-name:容5容:包容、宽容。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note-name:天6天:自然界的天。,天乃道,乃久,没身note-name:没身7没身:终身。不殆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,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。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,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。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,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根。返回本根就叫“静”,静叫作复归本性。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,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,叫作“明”。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,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。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#-666aa;,就能做到宽容,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,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,无不周遍才符#-666ff;自然,符#-666ff;自然才能符#-666ff;于“道”,体道而’行才能长久,终身可免于危殆。

原文翻译

致虚极,守静笃(dǔ)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乃久,没身不殆。

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,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。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,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。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,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根。返回本根就叫“静”,静叫作复归本性。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,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,叫作“明”。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,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。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#-666aa;,就能做到宽容,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,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,无不周遍才符#-666ff;自然,符#-666ff;自然才能符#-666ff;于“道”,体道而’行才能长久,终身可免于危殆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笃(dǔ),极度、顶点。

〔2〕芸芸:纷杂茂盛,常用来形容草木的繁盛。

〔3〕:即事物的根本。

〔4〕: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的律则。

〔5〕:包容、宽容。

〔6〕:自然界的天。

〔7〕没身:终身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析】

本章阐述的是“道”的本质,揭示了修行的最#guoxue666-com;境界。“大道”虚是其常,有是其变;静是其常,动是其变。有、动最终必归于不有、不动。所以,守定常道,万物虽纷纷扰扰,只须以虚含有,以静待动,并且不见其有,不见其动,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,使自己处于永远安乐的境地。

老子认为,道的本质和修行的最高境界,就是达到“虚”的极致和虔诚地守住一个“静”字,因此他提出了“虚极”、“静笃”、“静”、“常”、’“明”、“容”等概念。

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致,春秋古义有“委身”之义,即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。这是修行中的一种自我醒觉状态,非修行者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谛的。修道者在修行中,身心融于太虚之中,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状态。

“复命日常,知常日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因静是根本,是生命的本质,回归了这个根本就是常。常是虚、静。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明。明,就是智慧、通达、得道。而不知道虚、静,就会大胆妄为,逞凶害己。老子告诫说:“万物生生灭灭是大道法则,知而不干涉是睿智,如果凭借自己的通妄加干涉,那样必遭凶险。”

“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”行道时要知道正常#-666ff;理是什么样子,它的样子就是公正#-666ff;理,公正#-666ff;理才能够保全,保全是至上的信条。知道了天道的规律法则,才可以涵容一切,不倚仗#-666nn;通妄加干涉。做到涵容一切才会无私无欲;做到了无私无欲才可能#-666nn;机博大;#-666nn;机博大才可能神融太虚;神融太虚才可能同归生命的本源,只有回归那生命本源,才会永存不息。
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致虚,物之极笃;守静,物之真正也。以虚静观其反复。凡有起于虚,动起于静,故万物虽并动作,卒复归于虚静,是物之极笃也。归根则静,故曰“静”。静则复命,故曰“复命”也。复命则得性命之常,故曰“常”也。常之为物,不偏不彰,无皦昧之状、温凉之象。故曰“知常曰明”也。唯此复,乃能包通万物,无所不容。失此以往,则邪入乎#-666dd;,则物离其#-666dd;,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。

极致的虚无,是万物最终的发展方向;守持宁静,是万物最真确的选择。要以空虚宁静的状态去观察万物的周而复始。存在都是由虚无而来,运动都是由静止而来,所以虽然万物同时变化发展,但最终都要归于空虚宁静,那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。回归了根本就会宁静下来,所以说静。宁静了就能回归生命的本质,所以说复命。回归了生命的本质就顺应了我们的本性和命运中最根本、最永恒、最普遍的规律,所以说永恒、普遍。永恒的道作用于具体事物,不偏向、不彰显某一具体事物,不会形成明暗、冷热的#-666dd;别,所以说了解永恒不变的规则,#-666aa;就明智了。只有如此才能包容、通晓万物。不了解这种规则而去做事,妄加的不正常、不正当的改变会掺杂进来而使事物偏离了它们的本分,所以说不明了宇宙普遍永恒的法则,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。

知常容,无所不包通也。容乃公,无所不包通,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。公乃王,荡然公平,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。王乃天,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于同乎天也。天乃道,与天合德,体道大通,则乃至于极虚无也。道乃久。穷极虚无,得道之常,则乃至于不穷极也。无之为物,水火不能害,金石不能残。用之于心,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,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何危殆之有乎!

得道的#-666aa;没有不包容、不透彻的,就能对万物一视同仁地公平;能对万物一视同仁地公平,所以他的恩德惠及所有事物,因此万物都拥戴他作王;恩德惠及所有万物,他就具有了天的品格;具有了天的品格,就完全彻底地体会了道,大彻大悟,就能够实现完全的虚无;内心完全虚无就掌握了抽象的、永恒的、本质的道,就能让自身没有覆没、灭亡之时。如果把不存在作为一种存在物来看待,那么这种东西水火都不能损害它,金石那些坚硬的东西都不能使它破损。如果这种虚无成为#-666aa;的心理状态,那么猛兽的尖牙利爪都无处施用,兵器的锋刃都无从近身,哪里还有什么危险呢?

苏辙《老子解》

致虚不极,则有未亡也;守静不笃,则动未亡也。丘山虽去,而微尘未尽,未为极与笃也。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,守静存静犹限于动,而况于他乎?不极不笃,而责虚静之用,难也!

虚极静笃,以观万物之变,然后不为变之所乱,知凡作之未有不复也。苟吾方且与万物皆作,则不足以知之矣。万物皆作于性,皆复于性,譬如华叶之生于根而归于根,涛澜之生于水而归于水。

追求虚无没有达到极致,就是还有欲望杂念存在;守持宁静不够专心,就还有妄动的企图。山虽然不在了,但是还有尘土剩下,没有达到极致和专心一意。追求虚无、保持虚无仍然未能脱离存在;争取宁静、持守宁静仍然是在与动的对比中才能体现宁静,只是动的因素减少了一些而已,何况其他的更进一步的追求了?不追求极致、不一心一意就妄图虚静发挥它们的作用,难啊!

追求虚无和宁静的极致,来观察万物的变化,这样之后并不被万物的变化扰乱,凡是一件事情发生了,必然有与它性质相反的事物存在,一种改变必然会导致另一种相对应的改变。所以我如果和万物都在作为、施加作用,我是不会认清万物的变化的。万物的作为、作用都是根源于它们的本性,最终还要恢复它们的本性,就像是花和叶子从根上生长出来,最终还要变成土壤中的养分回到根,还像是浪花从水里涌出来,又落回水中。

苟未能自复于性,虽止动息念以求静,非静也。故惟归根,然后为静。命者,性之妙也。性可言,至于命则不可言矣。《易》曰: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”圣人之学道,必始于穷理,中于尽性,终于复命。仁义礼乐,圣人之所以接物也,而仁义礼乐之用必有所以然者,不知其所以然而为之,世俗之士也,知其所以然而后行之,君子也。此之谓穷理。

人如果还没能恢复自己的本性,虽然克制自己的行为、收敛自己的欲念来求静,终归达不到静。只有回归自己的本性,然后再做求静的努力。命,是本性的根本和奥妙。本性是可以言说的,命就不能言说了。《易经》说:“穷究道理,发挥本性,然后能认清、顺从命运。”圣人学习道,一定是从学习事物的原理开始,然后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本性,最终回归、认同自己必然的命运。仁义礼乐,这些是圣人与外物接触所遵循的原则,而仁义礼乐发挥如此的作用有必然的原因,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按这些去做,是世俗的人;知道是为什么,然后去做的是君子。这就叫做穷究事物的原理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