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致虚守静 第2节原文解释
虽然,尽性必穷理而后得之,不求则不得也。事物日构于前,必求而后能应,则其为力也劳,而其为#-666ii;也少。圣人外不为物所蔽,其性湛然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物至而能应,此之谓尽性。虽然,此吾性也,犹有物我之辨焉,则几于妄矣。君之命曰命,天之命曰命,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,是以寄之命也。此之谓复命。
虽然这样,在了解了事理才可能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本性,本性若不去追求,人是不会自然得到的。只着眼于事物构造和原理,就必须对它施加作为它才能回应,这样做费的力气也大,收到的效果也差。圣人不被事物的表象蒙蔽,本性深沉清明,不刻意为之就能恰到好处,不用绞尽脑汁就能有所得,对事物的变化、发展能够从容应对,这就叫做发挥本性。虽然这样,这样地回归本性还是局限于我自己,在意识里我和外物还是截然分开的,这样就接近虚妄了。君王的命运叫命,天的命运也叫命,以本性来处理自己与外物的关系,而没有自我意识,让自己完全#-666hh;从于万物发展的必经之路。这就叫做复命。
方其作也,虽天地山河之大,未有不变坏、不常者。惟复于性,而后湛然常存矣。不以复性为明,则皆世俗之智,虽自谓明,非明也。不知复性,则缘物而动,无作而非凶。虽得于一时,而失之远矣。方迷于妄,则自是而非彼,物皆吾敌,吾何以容?
苟知其皆妄,则虽仇雠犹将哀而怜之,何所不容哉!无所不容,则彼我之情尽,而尚谁私乎?无所不公,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。无所不怀,虽天何以加之?天犹有形,至于道则极矣。然而虽道亦不能复进于此矣。
命运运作起来,虽然天地山河那样大,也要变化、毁灭并且永无休止地运转下去。只有回归本性,然后才能深远地存在。不以回归本性为明白的,都是世俗的智慧,虽然自己觉得明智,但其实差得远呢。不知道回归本性,就会执着于物质的东西而为追逐外物展开行动,而不作为才不会有灾祸。虽然一时可能得到利益,但其实反而差得远了。沉迷于虚妄就会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,除我之外的人与物都成了自己的敌人,这哪里是包容呢?
一旦知道这些都是虚妄的,虽然跟别人有仇怨也会哀怜他,那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?没有不能包容的,那么自己和别人、外物的分别就没有了,谁还只关注自己、为自己谋利呢?对所有的人与物都公平,天下都会来归顺你。能包容、关怀一切,天也不能包容得更多了。天还是有形态的,能达到无形的道那样就算极致了。这样已经达到极致,之后即便是道自身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了。
【经典解读】
本章老子指出了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,就是在道的支配下,由静至动,由动至静地无止息循环着。这种规律在世间永恒,却是不可名状的,我们只能“强容之”,即“道”为万物的本源,万物从这里开始,从这里结束,“万物之始”(是这不断地循环的大圈中的“个点”,可它又是最特殊的一个点,因为它在周围纷纭的“动”中达到了真正的虚空和宁静。然而正是这种虚,产生了世万物的“实”,正是这种静,变化为纷纭错乱的“动”。而“实”和“动”最终又将归于此处的虚静。在整体上看,世间万物是动的,因为它们都在无止息地循环着,可它们又都是静的,因为无论如何动,最终总会归于原始。
老子的哲学带有明显的循环色彩。但这种循环是“道”的循环,是规律的循环,和因果、灵魂不死等并不相同。正如《列子.天瑞》中所言:“万物皆出于机,皆入于机。”认识这循环往复的“道”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内心的虚空和宁静,思考万物循环往复的道理。保持内心的虚空即时刻怀着“不盈”的心,不自傲自满;保持内心的宁静,即清净节欲,抵御酒肉声色的诱惑。认识到“道”的#-666aa;,都是包容的,因为他们有着敬畏、虚空的心。包容万物,才能无所偏失,才能达到真正的公正,然后才能达到天地一样顺应自然规律,这样的行为才算是符#-666ff;道,才能长久。而不明白这种规律,对事物妄加干扰,只能带来忧患和祸害。
本章给#-666aa;们的启示很多,如要用动静循环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,要怀着虚空、包容的心:,要公正、无所偏辟:要回归自然,追求安静的本性,做事要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,不能妄为.......
〖哲理引申〗
世间的万物都是有规律的,都是依着“道”而运作,#-666aa;们做事前应该先弄清其中的规律,依规律做事则能事半#-666ii;倍,否则必然要事信#-666ii;半。《鬼谷子。持枢》中言:“持枢,谓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天之正也,不可干面逆之。逆之者,虽成必败。故人君亦有天枢,生养成藏,亦复不可干而逆之,逆之虽盛必衰。”就是对老子这种思想的一种继承和解释。那么如何才能掌握世间万事的发展规律呢?老子本章所说得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就是其途径。只有通过放空心灵、修身养性,才能悟到世间的大道,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。这也正是儒家所说的“自天子至庶人,一是以修身为本”。
《列子》中也记载了詹何垂钓的故事,说明静以悟道、依道而行的效果。詹何是楚国的著名隐士,他以#-666ll;茧丝作为鱼线,以芒针作为鱼钩,细竹子作为鱼竿,剖开米粒作为鱼饵,在#guoxue666-com;达百丈的深渊急流之畔钓鱼。不足一天,就钓到了一车的大鱼,而鱼线、鱼竿鱼钩都保持完好,毫无损坏。楚王听到了这件事,觉得很奇怪,就将詹何招来,问其中的缘故。詹何说:“我听说以前的贤人说过,蒲且子射猎,用力量很弱的弓箭,乘风拉开,一箭射中了两只在云间高的鸽鸟,这都是因为用心专一、手力恰当的结果。我根据这件事来修炼钓鱼之术,五年才悟得其中之道。当我持着钓竿之时,心中毫无杂念只想到渊下的鱼,投下鱼线鱼钩后,手上不知轻重如何,外物不能使我扰乱丝毫。因此水中的鱼,见到了我的钩饵,就像见到尘埃和泡沫一样,毫不疑惑地吞食。就是因为这样,我才能以弱制强,以轻制重,用如此细弱的鱼线、鱼竿,钓上来这么多的大鱼。大王如果也能通过静心使心中毫无杂念,来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,则天下可运用于掌上,更遑论其他的小事呢?”詹何钓鱼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”,然后才能找到其中的奥妙,达到心中无杂念,近于“物化”。
纪昌学射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。战国之时,有个叫纪昌的人,他想学习射箭的技术,于是拜了赵国邯郸著名的射箭大师飞卫为师。纪昌向飞卫请教射筒的窍门,飞卫对他说:“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,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。”纪回去就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边,用眼睛盯着织布机密排的锥刺。就这样坚持了两年以后,就算锥子碰到纪昌的睫毛了,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下。于是纪昌又去找飞卫。飞卫说:“这样还不够,你还要学会用眼睛去看东西的技巧。要练得能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东西,能把细微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,然后再来告诉我。”纪回去后,就在自己家的南窗下用马尾毛挂一只虱子,自每天都注视着这只虱子,在十天里,纪昌看见虱子慢慢变大了。这样过了三年以后,在纪昌眼里虱子已经变得像车轮那么大了。再看其他的东西,就好像山丘一样大。于是,纪昌就用箭向那只虱子射去,箭穿过了虱子的中心,悬挂虱子的马尾毛却没有断。纪昌赶快去告诉飞卫。飞卫高兴得跳了起来,拍着#-666ee;说:“你已经把射箭的#-666ii;夫学会了!”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