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19章 少私寡欲 > 第2节

第19章 少私寡欲 第2节原文解释

世人珍视这三种东西,造成天下的不安定是因为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纹饰、装点。有人提倡圣明、智识,有人提倡仁义,有人提倡巧利,都是用肤浅的纹饰来治理。然而天下反倒更不安定了,为什么不返回纹饰的根本呢?使人们的感官清净,内心朴实,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和对欲望的追求,则天下人都恢复他们的本性,虽然有那三样东西也没什么用处了。所以说我无为,人们就自我发展;我好静,人们就会自然端正言行;我不妄加指挥,人们自然富足;我没有贪欲,人们就自然朴实。这就是最圣明、智慧的圣智,最仁慈正义的仁义,最巧妙有利的巧利。

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,老子绝而弃之,或者以为不同。《易》曰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孔子之虑后世也深,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,使中人以下守其器,不为道之所眩,以不失为君子。而中人以上,自是以上达也。

但是孔子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,老子却弃绝它们,有人以为他们不一样。《易经》说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孔子为后世考虑的很多、很深刻,所以向人们展示的是具体、实在的形式,而隐藏了真正的道,使中等层次以下的人遵守具体的、实在的形式,不被道的高深莫测弄迷糊,如此也不失为君子。而中等层次以上的人自然应当追求最高的道。

老子则不然,志于明道,而急于开人心,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,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,故绝仁义、弃礼乐以明道。夫道不可言,可言皆其似者也。达者因似以识真,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。故后世执老子之言,以乱天下者有之,而学孔子者无大过,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,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其无所从入。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,全于此必略于彼矣。

老子不是这个样子,他立志要人们明了大道,而急于开化人心,所以对人讲大道,而忽视了具体的、实在的形式,认为治学的人只知道具体的、表面的知识,道就体会不到了,所以主张弃绝仁义礼乐来使人明道。道是不可言说的,可以言说的都是与道相似的东西,而不是道本身。通达的人因为相似所以能从这种言说中认识真正的道,而头脑不清醒的人看到相似的就以为是真的。所以后来的人以老子为指导,有祸乱天下的,而学孔子的人通常没有大的过错。因为老子的言说而得道的人不少,而通过学习孔子来求道的人常苦于无从入手。两位圣人都不够全面,重视了此就难免忽视了彼。

【经典解析】

#-666aa;认为老子反对一切文化思想,是想让#-666aa;民归于最原始的愚昧状态,是愚民思想的先驱、愚民政策的鼓吹者。老子思想固有反智倾向,但并不是为了愚昧民众。老子所真正反对的是那种在#-666aa;们交往中的奸诈巧智、假仁假义,让人们免去权利、欲望的诱惑,做到心灵上的自由。

老子所生活的时代,诸侯纷争,战乱四起,所有的战争无不是打着维护礼义、为天下的旗帜;所有的统治者,无一不以圣贤自居;而那些纵横游说的政治家、思想家们也无一不是世人心中的“智者”,他们用给诸侯带来“利”的学说而挑拔战争,求取#-666ii;名。在老子眼中,这正是战火频仍、民不聊生的根源。

所以老子从他所观察到的时代出发,认为这些“圣智”、“仁义”、“巧利”,才是大道废的祸根。人们与其有这些“仁义”、“巧智”还不如没有,还不如归复于那种理想中的无知无欲、无争无斗的状态。

《庄子》中曾有这样的描述:远古时候,人们结绳记事,将粗疏的饭菜当作美味,将朴素的衣#-666hh;当成美#-666hh;,在淳厚的风俗中快乐地生活,居所简陋,但人们却安适于其中,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,鸡犬之声相闻,百姓到老死也不相往来。那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。如今,百姓伸长脖子、踮起脚跟说“某个地方出了个圣人”,于是带着粮食急趋而去,抛弃双亲,放弃自己的事业,往来奔波,这都是追求圣智而不遵循大道的过错。

快乐的含义很复杂,有人说学习是快乐的,有人说无知最快乐;有人静坐冥想很快乐,有人将攀山越岭当作快乐;对于很多百姓来说没有战乱、安居乐业就是快乐,但张仪、苏秦这样的名士却将建#-666ii;立业、名扬天下当作快乐;有的君主整天就喜欢饮酒作乐,有的君主却宵衣旰食而不知疲倦....老子认为是智慧、名利让那些人不安于现状,而劳#-666nn;伤骨的。在现实的社会中,我们只能说老庄等人都是理想主义者。我们在看到他们这种美好理想的同时,也应看到其局限性,一方面学习老子放弃小聪明、小利益,遵循大道的理念;一方面也应看到其过于理想化的缺点:完全放弃巧智、利益的人根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卢多逊,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人,北宋大臣,出身书香门第,家中四代为官,本人是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初年进士。他博学多才,精通经史,文辞敏捷,喜欢术数,十#-666dd;有谋略。宋太祖喜欢读书,每次到史馆取书,卢多逊预先诚令史馆官吏告诉自己,知道宋太祖所拿的书,一定通宵阅读,到宋太祖问到书中事时,卢多逊回答流畅,同僚们都佩#-666hh;他,宋太祖也十#-666dd;看重他。

当时的宰相是赵普。赵普是陈桥兵变时的#-666ii;臣,才智出众,功勋卓著。但赵普读书并不多,这和卢多逊形成鲜明对比。所以二人之间常有些龃晤,赵普不看好卢多逊,卢多逊也常常对赵普不逊。担任翰林学士后,每当宋太祖召对之时,卢多逊便趁机谈起赵普违法占地、与民争利等诸多不法行为。还有一天,赵普与卢多逊一起奏禀政事。这时,宋太祖赵匡胤刚想把年号改为“乾德”,就说这个年号自古以来未曾有过。赵普一旁附和,说这个年号起得好。数年后,宋灭后蜀,后蜀皇宫中的一些物品被送到宋太祖手中。宋太祖发现这些物品中印有“乾德”的字样。问众人,卢多逊道:“此伪蜀时号也。”赵匡胤大为惊讶,立即命史官查对,果如卢多逊所言。赵匡胤大怒,提笔就在赵普脸上抹了一下,说:“汝怎得如他。”赵普回家后,一个晚上都不敢把脸上的墨迹洗去。第二天早朝,赵匡胤见他脸上仍有墨迹,才笑着让他洗掉。赵普受此羞辱,对卢多逊的成见更深了。

开宝六年(973年)八月,赵普被弹劾罢职出镇河阳,卢多逊不久就被任命为中书舍人、参知政事。赵光义继位后,又被任命为宰相,一时间权倾朝野。为了打击看不起自己的老宰相,卢多逊设法排挤赵普的妹夫太常博士候仁宝,使其离开京师最后阵亡于战场。而后又逼迫刚刚娶了宋太祖外甥女的赵普长子赵承宗离京赴任。卢多逊在幕后的种种小手段令赵普十#-666dd;恼怒却没有办法。后来,赵普因“金匮之盟”遗训,为宋太宗立了大功,因功被晋为司徒、宰相,封梁国公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