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独异于人 第2节原文解释
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,是做加法,追求大道的人繁琐肤浅的机巧、智识和杂念一天比一天减少,是做减法;不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,而通过学习增加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,学习积累没有停止的时候,却不能将这些知识统一、贯穿起来。于是各种知识、各种学派之间就会因为不同而产生矛盾,就像方和圆,曲和直一样难以通融,让人难以忍受其中的纷乱繁杂。老子怕治学的人陷入如此境地,就说“抛弃学习才能没有忧虑”。圣人不是不学习,而是以对道的探求为主,不学知识也不显得贫乏,多学也不会觉得繁杂,清晰明白而没有顾虑,哪里用得着弃绝学习呢?
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,则唯之为恭,阿之为慢,不可同日言矣。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?夫惟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,而皆成于妄,如画马牛,如刻虎彘,皆非其实,泯焉无是非同异之辨,孰知其相去几何哉!苟如此矣,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,无足怪矣。
学者沉溺于大量的知识而无法将它们统一、贯穿起来,所以唯的恭敬和阿的怠慢难以#-666ff;二为一。何况善恶真的是相反的吗?只有圣人知道万物都是从本性开始,到虚妄结束,如同画出的马牛、刻出的虎猪,都不是真实的,没有是非异同的差别,哪里知道区别大小?如果能如此,万物#-666cc;同发展繁育而不互相伤害,各种规则规律同时存在而不相违背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。
圣人均彼我,一同异,其心无所复留,然岂以是忽遗世法、犯分乱理而不顾哉?人之所畏,吾亦畏之;人之所为,吾亦为之。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,行于礼乐刑政之域,而天下不知其异也。其所以不撄于物者,惟心而已。人皆徇其所知,故介然不出畦畛;圣人兼涉有无,无入而不可,则“荒兮其未可央”也。
圣人把自我和别人、相同和差异同等看待,他的心思不再有所留恋,但哪里是无视世间的法则,不在乎冒范理法呢?别人害怕的,我也害怕;别人做的,我也做。虽然介于君臣父子的种种社会关系之中,生活在行为受礼乐与政治、法律约束的地方,天下都觉得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。不与外物产生冲突的原因,是心中不以这种冲突为冲突。人们都是按照他们心中的认识来理解事物,处理问题,局限于一小块地方;圣人对存在物和非存在物都有了解,没有不了解、不明白的事,所以说他的见识广阔没有尽头。
人各溺于所好,其美如享太牢,其乐如春登台,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。唯圣人深究其妄,遇之泊然不动,如婴儿之未能孩也。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,故若无所归。众人守其所知,各自以为有余;圣人包举万物,而不主于一,超然其若遗也。
人们各自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,享受、高兴的样子就像去参加丰盛的宴会,又像春天登台观赏美景,闹闹哄哄地而不知道这样不对。只有圣人深刻地追究这其中的虚妄,对待享乐,淡泊而无动于衷,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。顺应、利用万物的原理而不为自己的私利,所以说好像没有可去的地方。众人保守着他们知道的那点东西,都以为这些足够了;圣人#-666ee;怀和视野都开阔,能包容万物,没有局限、偏重,他的#-666ee;怀装进万物依然宽广,还像缺少什么似的。
沌沌,若愚而非愚也。世俗以分别为智,圣人知群妄之不足辨也,故其外若昏,其中若闷。忽然若海,不见其津涯;漂然无定,不见其止宿。人各有能,故世皆得而用之;圣人才全德备,若无所施,故疑于顽鄙。道者万物之母,众人徇物忘道,而圣人脱遗万物,以道为宗。譬如婴儿,无所杂食,食于母而已。
沌沌,形容人像是愚蠢,其实并不愚蠢的样子。世俗以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为明智,圣人知道无法与大众辩明他们的虚妄,所以外表迷迷糊糊,而内心深沉。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,像大风一样没有停息。人各有各的能力,所以每个人都能体现他自己的作用;圣人才华全面、品德高尚,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,总像是没有什么作为,所以人们怀疑他顽固而且卑微。道是万物的本源,众人执着于具象的物质而忽视道,但是圣人摆脱物质,以道为根本。像是婴儿一样,除了母乳别的什么都不吃。
【经典解析】
在老子看来,自己是孤#-666ll;的,是与众不同的。世#-666aa;熙熙攘攘,追逐不休,而自己却淡然无为。和那些聪辩精明的#-666aa;相比,自己似乎只是一个愚昧而笨拙的无用之#-666aa;。别人都光辉自耀,而自己却迷迷糊糊,不知归于何处,止于何处。最后,老子发出感叹:“我#-666ll;顽且鄙。”但这并非是一种自我的贬低,最后的“我#-666ll;异于人,而贵食母”指出,老子安于这些,这都是“道”。
老子开始那些看似是自我贬低的话,恰恰是对自己沉醉于道的赞赏,他对那些世俗之人的精明强干,汲汲于#-666ii;名富贵是十#-666dd;鄙视的,其实他们才是“顽且愚”的。老子认为,世俗的价值观极为混淆,智慧、仁义、利益导致本来心思纯洁的人,为了这些而丧失本性,却全然不察。他们熙熙攘攘,纵情于声色货利,而老子自己则甘愿清贫淡泊,并且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.说自己顽愚,其实和同屈原发出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呐喊是一样的。
老子在对世俗价值观进行揭露,对自己人生态度进行表达的时候,同时也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:众人追逐的不一定是对的,众人推崇的不一定是好的。在第二章老子就曾谈到过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已;皆知善,斯不善矣。”很多时候,天下人的认知并不可靠。相反,因为仁义、#-666ii;名等学说的影响,世人极易迷失自己。例如,很多陈旧的封建伦理纲常学说,对女性自由限制的言论,一些腐儒对孔子思想的扭曲,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上极为受推崇的思想,严重#-666mm;锢了人性和自由思想的发展,更有甚者,有些人怀着邪恶的目的创造出很多歪理邪说,蛊惑世人。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希特勒等纳粹#-666dd;子用民族利益、解放全人类的谎言,欺骗了所有的德国人,对世界人民和德国人民都犯下了极其重大的罪行。
那么如何能在纷呈混乱的世界中不至于迷失呢?那就是像老子一样,保持了淡薄虚空的心境,坚守自然之大道。
〖哲理引申〗
管宁,字幼安,北海郡朱虚县人。他自小饱读《诗》、《书》,学富五车,与华歆、邴原并称为“一龙”。其言行举止,处处有度,深得乡里人赞赏。当时,东汉朝政混乱,宦官当权,人们都崇拜那些手握重权的#guoxue666-com;官藩臣,而管宁却淡泊名利,不好金钱,唯以研习经典为所好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