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28章 常德乃足

第28章 常德乃足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note-name:谿1谿:谿(xi:一声),沟溪,山里的小河沟。(xī)。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note-name:式2式:这甩可作“模式”、“楷式”讲。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note-name:忒3忒:忒(tè),差错。(tè)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note-name:朴4朴:素材。老子有时用“朴”来表示“道”。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note-name:官5官:管理的意思。长:首长、领导的意思。长,故大制不割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知道什么是雄强,却安于雌弱,甘愿做天下的溪涧。甘愿做天下的溪涧,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,而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柔和的境地。深知什么是明亮,却安守暗昧,甘愿成为天下的范式。甘愿做天下的范式,永恒的德就不会出差错,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。深知什么是荣耀,却安守卑辱,甘愿做天下的川谷。甘愿做天下的川谷,永恒的德才能充足,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。真朴的道#-666dd;散成宇宙万物,有道的#-666aa;沿用真朴,就会成为百官之长。所以,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,不可#-666dd;割。

原文翻译
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(xī)。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(tè)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

知道什么是雄强,却安于雌弱,甘愿做天下的溪涧。甘愿做天下的溪涧,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,而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柔和的境地。深知什么是明亮,却安守暗昧,甘愿成为天下的范式。甘愿做天下的范式,永恒的德就不会出差错,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。深知什么是荣耀,却安守卑辱,甘愿做天下的川谷。甘愿做天下的川谷,永恒的德才能充足,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。真朴的道#-666dd;散成宇宙万物,有道的#-666aa;沿用真朴,就会成为百官之长。所以,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,不可#-666dd;割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谿:谿(xi:一声),沟溪,山里的小河沟。

〔2〕:这甩可作“模式”、“楷式”讲。

〔3〕:忒(tè),差错。

〔4〕:素材。老子有时用“朴”来表示“道”。

〔5〕:管理的意思。长:首长、领导的意思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析】

道的自然法则是两极相生,物极必反。有道者深明此理,所以自愿处在世俗认为不好的一面。这样,就消除掉了因处在“好”的一面产生的负面作用,使自己始终保持#-666ff;于道的完整状态,即“婴儿”、“无极”、“纯朴”的状态,懂得了这个道理,即使做了官,也会进退自如。这就是“大制不割”的道理。

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为天下谿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”“雄”即刚强。“雌”即柔弱。“复归于婴儿”,即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。老子认为,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,是不#-666ff;于道的;而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,是#-666ff;于道的。所以,他要求#-666aa;们坚守柔弱,只有这样才能合于道。“温柔似水”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,这是因为水性本柔,可以承载天下万物,如果#-666aa;们能够如溪水般柔顺,那么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#-666aa;状态,这才是合于道的。

“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”“式”意为范式。世界的范式指的是世界的本体,也就是“道”。在老子看来,只有深知什么是明亮,又能安于暗昧,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。

“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”“无极”意为无边无际、无始无终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成为天下的范式,永恒的德就不会出差错,永恒的德不出差错,就会回复到宇宙的初始状态。老子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,得道之人要实施无言之教,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。他强调不把人的思想引入歧途,这正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。

“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“朴”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本质,这种本质指的就是“道德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深知尊荣,却安守卑辱,甘愿做天下的低谷。做了天下的低谷,永恒的德就充足了;永恒的德充足,就会返璞归真,回到自然淳朴的状态中去告诉我们。人生来就有欲望。贪慕荣华富贵是人的本性:如何才能使人们不过#-666dd;贪图富贵呢?老子认为,荣华富贵终归要回复为无,人们只有懂得这个道理,才能泰然处之,面对外界的事物,做到无所容无所不能容,这才是大道了道的境界,然而,大道修得圆满,并不意味着大#-666ii;告成了,人们还要继续坚道的理念。否则,道又会进入到从无到有的循环往复之中去了。

“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”“大制”指的是完美无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。“无割”指的是不可割裂,即人与人、人与世界的契合一致与和谐统一。在这里,老子强调了道的整体性和不可#-666dd;割性。道的法则就是从无到有,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、永不止息的过程。所以,人在修道的时侯,不要只修炼一次,而是要永不停息地修炼。待到修炼完满后,还要使道德不流散,确保它的完整性。如果道德流散了,道就会再一次进入到从无到有、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之中。
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雄,先之属。雌,后之属也。知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。谿不求物,而物自归之。婴儿不用智,而合自然之智。此三者,言常反终,后乃德全其所处也。下章云,反者道之动也。#-666ii;不可取,常处其母也。

朴,真也。真散则百行出,殊类生,若器也。圣人因其#-666dd;散,故为之立官长。以善为师,不善为资,移风易俗,复使归于一也。大制者,以天下之心为心,故无割也。

雄,具有先的属性。雌,具有后的属性。想要站在天下的前面引领天下的人必须要退于众人之后。所以圣人身在众人之后,但众人都愿跟从他。溪流不寻求什么东西,而#guoxue666-com;处的事物都向它移动。婴儿不用智谋,反而符合自然的智慧。雌雄、黑白、荣辱这三对对立的概念,是说事物常常会以与开始相反的状态终结,退后才能保全自己所处的地位。《道德经》下篇说:道的运动常常是向着目前所处的相反状态。不可以去谋求#-666ii;绩,要一直持守无为之母。

朴,是本真的意思。本真离散了,各种品行就随之出现了,而彼此相互区别,各归其类。圣人依据万物的不同而为各个类别分别设置领导者。以善的为老师,以不善的为取用的资源,改善风俗,争取使万物重新归于道。大的体制是着眼、整合、满足全天下人的意志,所以不会因不同而产生矛盾。

苏辙《老子解》

雄雌,先后之及我者也;白黑,明暗之及我者也;荣辱,贵贱之及我者也。夫欲先而恶后,欲明而恶暗,欲贵而恶贱,物之情也。然而先后之及我,不若明暗之切;明暗之及我,不若贵贱之深。古之圣人,去妄以求复性,其性愈明,则其守愈下;其守愈下,则其德愈厚;其德愈厚,则其归愈大。盖不知而不为,不若知而不为之至也。

雄雌,就是我所处地位的先后;白黑,就是我所见到的明暗;荣辱,就是我们受到的贵或贱的待遇。喜欢在前面,讨厌在后面;喜欢明亮的,讨厌晦暗的;喜欢高贵的,讨厌低贱的,这都是人固有的情感。然而地位的先后对于我,没有环境的明暗给人的感觉强烈;环境的明暗没有待遇的贵贱引发的情绪强烈。古代的圣人,去掉妄想以求恢复本性,本性越纯净,他的自我定位就越谦卑;自我定位谦卑,他的品德就越醇厚;品德越醇厚,他的收获就越大。因为不知道而不做,不如知道而不做那样到位。

知其雄,守其雌,知性者也。知性而争心止,则天下之争先者,皆将归之,如水之赴谿,莫有去者。虽然,譬如婴儿,能受而未能用也,故曰“复归于婴儿”。知其白,守其黑,见性者也。居暗而视明,天下之明者皆不能以形逃也,故众明则之以为法,虽应万物,而法未尝差,用未尝穷也。故曰“复归于无极”。

“知其荣,守其辱”,复性者也。诸妄已尽,处辱而无恨,旷兮如谷之虚,物来而应之,德足于此,纯性而无杂矣,故曰“复归于朴”。圣人既归于朴,复散朴而为器,以应万物。譬如人君分政以立官长,亦因其势之自然。虽制而非有所割裂也。

深知什么是雄强,却安守于雌柔的地位,是了解人的本性。了解了人的本性,争夺的心思就会停止,于是天下想要争先的人都会归顺,就像水流到溪谷里一样,没有往别的方向流的。这样就像婴儿,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行动,所以说要回归婴儿那样的状态。深知什么是白,却安守于黑,是见识了本性。身在暗处去观察明处,天下所有明亮的事物的形态都会被清楚地看见,所以明亮的事物都以黑为明亮的衡量准则,虽然要面对万物而从来没有差错,也没有穷尽。所以说回归于无极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