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28章 常德乃足 > 第2节

第28章 常德乃足 第2节原文解释

深知什么是荣耀,却安守卑辱的地位,是恢复了人的本性。所有的妄想都没有了,受辱也不怨恨,#-666ee;怀开阔得像山谷,与事物相接触就去包容它,因此品德具足,本性纯净无暇,所以说回归了原木的那种简单质朴的状态。圣人既回归了原木那样简单质朴的状态,又把原木制作成器物,来回应万物,处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。比如君主划分政务,交给不同的人管理,也符合自然的规律,虽然创立了系统,制定了规则也没有割裂自然的完整性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#-666aa;都追求刚强、光明、荣耀,而老子却认为雌柔、黑暗、耻辱也是应该坚持的。他希望#-666aa;们像出生的婴儿那样不为荣辱所惑,无私无欲,纯朴无邪。老子反对利用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这些概念去约束#-666aa;、塑造人,他认为这些外部的约束只会扭曲人的本性,只顺从自然、顺从道,才是永恒的德行。完善的制度也应该是这样,包含事物的不同方面,而不是割裂#-666dd;隔的。

“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”,雄代表刚强、先、强势,而雌代表柔和、后、弱势。此句于前文讲圣人“后其身而身先”是相通的,同时还指出在守雌之外,还要“知其雄”,即先后两方面都要兼顾到。换句话说就是雄亦可,雌亦可,顺应自然之道而为之。甘愿像溪流那样处于下位,溪流就是因为低下而水自少之,得道之人也是这样,他甘愿处于人下、人后而不争,所以所有的人都愿意少附于他。

“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”,白是光明,黑是晦暗,既要有美好的理想,也要能包容当前的不足;既要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,也要正视人性的黑暗。只有这样人能成为天下人的范式。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”,一个人若过于追求光明,不能容忍任何世间的晦暗,那一定不能安然生活在世间。一个为政的人,如果只是理想化地实施策略、要求人们,不能正确对待那些存在缺陷的人和事,一定不能治理好国家。白天黑夜相互交替才是自然规律,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,只有能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的人才能作为天下人的典范。

“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”,既向往荣耀,也能坚守耻辱,这样的人才会#-666ee;襟广博,成就大事。韩信年轻时就怀有雄心壮志,但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学无术,经常轻视欺辱他。一次,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:“你虽然长得又#guoxue666-com;又大,喜欢带刀佩剑,其实你胆子小得很。有本事的话,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?如果不敢,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。”韩信想了想后俯下身子,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,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。史书上称“胯下之辱”。如果韩信因为一怒而杀了耻笑他的人,很可能当时就变成了囚犯,也不可能取得后来的“荣”了。勾践如果在兵败时不能暂时屈#-666hh;,也就不会有后来卧薪尝胆、复国报仇的机会了。所以说,人的情商、逆商很重要,甚至它们比智商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和所能取得的成就。只有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,做到宠辱不京,不被失望和沮丧打败的人,才能守住辱而求得荣,否则只能被耻辱永远湮没。

“大制不割”的理解很多。有的说是好的政治制度结构不#-666dd;割,有的说是好的社会没有阶级差别,有的说是制作大的器具不割断材料,还有人将其联系到中医,认为是好的医生不用开刀....我们在此从两个方面理解它,一是在政治制度方面,圣人治理天下采取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依据自然规律而形成的,它包括社会中的方方面面,既有善也有恶,既有美也有丑,既有君子也有小人,而不是完全依据仁义道德将其#-666dd;割开来的。一是在个人修养方面,圣人作为“官长”,他能应用各种各样的人才,他自身也并非单一之才,而是能海纳百川的,心怀天下,不拘泥于教条的,正如孔子所说“君子不器”。

〖哲理引申〗

公元前496年,越国国王允常病死,其子勾践即位。看到越国大丧,老对手吴王阖闾认为灭掉越国的机会来了,便准备兴兵攻打越国。伍子胥向他进谏说,趁着别国大丧出兵是不道义的,现在吴国与楚国作战多年,应暂时休养,等待时机。但阖闾志得意满,以为自己连强大的楚国都打败了,越国又算得了什么。

阖闾亲自带领大#-666kk;进攻越国,两国在携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,俗话说“哀兵必胜”,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,没想到打了个大败仗,自己也被越车乱箭射中,只得仓皇撤退,又急又气,刚回到国都就不行了。

阖闾临死时对太子夫差说:“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。”夫差记住父亲的嘱咐,叫人经常提醒他。他经过宫门,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:“夫差!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?”夫差流着眼泪说:“不,不敢忘!"

为了向越国复仇,夫差任用伍子胥、伯嚭操练兵马。几年之后,越吴之间战事又起,结果因为勾践的轻敌越国战败,勾践只剩下几千人撤退到会稽山上。为了国家继续保持下去,勾践采用范蠡、文种的建议卑躬屈膝地句吴国求和。吴王夫差为了羞辱他,没有采纳伍子胥彻底消灭越国的建议,同意#-666ff;约。但越王夫妇必须到吴国#-666hh;侍夫差。夫差专门派勾践从事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。俗话说“士可杀,不可辱”,但为了生存下去,为了复国的梦想,勾践处处忍气吞声,强颜欢笑,既要满足夫差征#-666hh;者的得意欲望,又要防备伍子胥的暗中杀害。他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,吴王出门时,他走在前面牵着马;吴王生病时,他在床前尽力照顾。有一次夫差生了病,勾践竟然品尝他的大便,说通过品尝大便可以预测病好的日期,结果他的预测果然很准确。吴三看他这样“忠心”、这样卑贱,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,对勾践杀父的仇恨也渐渐平息了,最后在范蠡等人的计谋下就允许他返回越国。

勾践回到越国后,立志报仇雪耻。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,在吃饭、睡觉的地方拦上一个苦胆,每逢吃饭的时侯,就先尝一尝苦味,还问自己:“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?”他还把席子撤去,用柴草当作褥子。为了使越国人口增加,他制定了奖励生育的制度。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,叫范蠡训练人马,自已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,救济贫苦的百姓。全国的老百姓在他的感染下都十分努力,同心协力建设越国。

越王勾践整顿内政,努力生产,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,他就和范蠡、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。公元前484年,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。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,说:“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,跟百姓同甘#-666cc;苦,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。不除掉他,总是个后患。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。”吴王夫差不肯听伍子胥的话,照样带兵攻打齐国,结果打了胜仗回来。文武百官全都道贺,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:“打败齐国,只是占点小便宜。越国来灭吴国,才是大祸患。”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