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目录 > 第47章 不为而成

第47章 不为而成原文解释

【原文】

不出户,知天下;不note-name:窥1窥:从孔隙看。牖:窗户。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note-name:弥(mi)2弥(mi):更加,越。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

阅读辅助提示: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,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。

【翻译】

了解大道的#-666aa;不出门户一步,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;不向窗外望一望,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。向外奔逐得越远的#-666aa;,懂得的也就越少。所以有道的#-666aa;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,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,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。

原文翻译

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

了解大道的#-666aa;不出门户一步,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;不向窗外望一望,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。向外奔逐得越远的#-666aa;,懂得的也就越少。所以有道的#-666aa;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,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,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。

【原文注释】

〔1〕:从孔隙看。牖:窗户。

〔2〕弥(mi):更加,越。

扩展阅读

【解析】

这一章老子从“无为”的思想出发,提出了自己的“认识论”和“实践论”。从认识上讲,世俗的方法是使见闻广博,老子的方法则是“得其一”,“抱一为天下式”,领悟“道”这个总纲和大原则,不出家门,天下事也差不多清楚了。从实践上讲,是顺道而行,不主观妄作,所以好像什么也没干,就成#-666ii;了,这就是“无为而成”。

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”“户”即门户、家门。“知”意为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认识。“天下”即整个现实世界。“天道”即自然的法则,也就是世界发生、发展的规律。老子认为,了解大道的#-666aa;不必出门,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;眼睛不往窗户外面望,就能够了解大自然的法则。由这句话可以知道,老子并不看重外在的经验,而是十#-666dd;重视内在的直观体验。他认为,心灵本是清静透明的,就像一面镜子,自身便具备洞察外界自然、透视现实世界的#-666ii;能。这里的“知天下”和“见天道”,是在遵循“无为”的前提下获得的主观认识。在前面的章节中,老子一再强调,道的德行是无欲无求,圣#-666aa;#-666ff;乎道的德行,这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不争、无为。圣#-666aa;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天地自然。大道无为,天道也无为,人道、物道皆是如此。

“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“出”远离家园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越向外奔逐的人,他所知道的也就越少。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呢?其实,老子是想告诉我们,如果人的心智活动向外奔逐,就会使思绪纷杂、精#-666nn;散乱,就好像镜子上面蒙上灰尘一样,这便是“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”。老子认为,外面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,摒弃自己的欲念,清除心灵的蔽障,以开明的智慧、虚静的心境,去观照外物,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。

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”“行”指的是离开家园而远行。“为”即人们刻意努力的认识活动,也就是妄为、有为。老子最后指出,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质的维护,所以要坚决排斥人们的盲目行动。他认为,行动的跨度越大,所获得的真知就越少。真正的智者不必做出大的行动,便能获得正确知识。
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事有宗而物有主,途虽殊而其归同也,虑虽百而其致一也。道有大常,理有大致。执古之道,可以御今;虽处于今,可以知古始。故不出户、窥牖,而可知也。

无在于一,而求之于众也。道视之不可见,听之不可闻,搏之不可得。如其知之,不须出户;若其不知,出愈远愈迷也。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,而虑可知也。识物之宗,故虽不见,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。明物之性,因之而已,故虽不为,而使之成矣。

事物都有他们的本源和主宰,途径虽然不一样,但最终的归属都是一样的,万物的意图和考虑各有不同而它们的根本却是相同的。道和它的理是最普遍、最恒久的。以古代的道可以处理现在的事情;虽然身在现在,也可以知道古代初始时候的情形。所以,不出门、不开窗户就能知道天下古今的事。

无在于一,而追求外物的行为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东西,反而离一越来越远。道是看也看不见,听也听不到,摸也摸不到的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,就不用出门就能知道;如果不懂这个道理,那就是走得越远越觉得迷惑。了解了事物的根本,虽然不去远行,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;认识了事物的本始,虽然肉眼看不到,然而可以以此来明辨是非。明了了事物的本性,顺从就可以了,所以虽然无所作为,事物可以沿着它发展的必然规律去形成完全。

苏辙《老子解》

性之为体,充遍宇宙,无远近古今之异。古之圣人,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,特其性全故耳。

世之人为物所蔽,性#-666dd;于耳目,内为身心之所纷乱,外为山河之所障塞。见不出视,闻不出听,户牖之微,能蔽而绝之。不知圣人复性而足,乃欲出而求之,是以弥远而弥少也。性之所及,非特能知能名而已。盖可以因物之自然,不劳而成之矣。

性体现在万物之中,充满了宇宙,没有远近古今的区别。古代的圣人,之所以能够不出门、不开窗就什么都知道,只因为他的本性能够完全地发挥。

世上的人为外物所蒙蔽,本性被不同的感觉吸引,在内被身心的欲望、杂念弄得混乱,在外被自然环境限制。看不到视觉之外的景象,听不到听觉之外的声音,门窗那样的小东西就能把外部信息遮蔽。圣人能无所不知是因为恢复了本性,并且本性完全、纯净,其他的人对此不了解就出门远行去求索,所以走得越远,得到的越少。本性能够做到的,不只是能认知、能区#-666dd;、能言说、能命名。还可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来做成事情,而不必劳烦自己的精力。

【经典解读】

#-666aa;们常说: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。可老子却认为,“眼见”也不足以为恃,大千世界,滚滚红尘,存在着太多让#-666aa;心迷目乱的因素。正如前文所说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”。我们所见所闻的东西,并不像其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,很多事物往往在现象之下存在着不同的、多样的本质。而这些,仅仅依赖#-666aa;的视觉、听觉、感觉是很难得知的,其中的规律是“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、搏而不得”的。

所以圣人不通过远行、观察的办法来了解世间万物,而是通过加强自己的修养,“致虚极、守静笃”,来了解道,来了解世间万物运行的最根本规律。如陈鼓应先生在《老子注释及评介》中说:“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,掌握着这种规律(或原则),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。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,好像一面镜子,这种本明的智慧,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(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)。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#-666ii;夫,作内观返照,净化欲念,清除心灵的蔽障,以本明的智慧,虚静的心境,去览照外物,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。”

很多人批判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,其最主要的证据就是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”。其实,这种观点存在偏颇。老子并不轻视对世间万物规律的观察,前面章节老子清晰地提到了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等内容,说明老子的“道”是在对“从古至今的万物发展规律”中认识到的。本章所说“圣人不通过远行、观察的办法来了解世间万物……”主要指圣人“得道”以后,就不需要再去一一观察万物,才能了解它们的状况了。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天地万物无论如何运行、运动,归根到底都是一个“道”,圣人参悟透了这个“道”就不需要再去出行、窥牖了。孔子要求“举一隅而以三隅反”,子贡称赞颜回“闻一而知十”,古人要求“见微而知著”,说“知机,其#-666nn;乎”,这都是要求人们要能将规律推广运用,不断发展开来,只不过老子将“道”的推广范围扩展到了天地万物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