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道德经》 » 书评 » 豆瓣书评 > 《道德经》读书整理

《道德经》读书整理

今年暑假里读完了包括《老子》在内的不少书,但我感觉若只读书很快就会遗忘,所以决定今后读书尽量写下感悟或总结,也不枉我阅读时耗费的精力。

我除了这本老子没有看过其他的研究论文或注解书,仅就文本说出理解,若有言之不妥或理解错误之处,还请不吝赐教。

老子在书中所解释的道,有三意:

1. 构成世界的本体

2. 创造宇宙的原动力

3. 促使万物运行的规律

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和宗教中所谓的造物主上帝,科学中所谓的定律、理论异曲同工。

但实际上据老子所言的道,应该还不止这三点。

老子第25章说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:道,强为之名曰:大。”可见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为“道”,自然先“道”这个名字而存在,而非定义具有某些被他提到的特性(如空虚、循环、生万物等)的存在为“道”。这样一来,如此高深隐秘的自然,肯定不是人能随便说尽的(即便是圣人),它的范围之广阔,包含了一切我们能看到和想都想不到的规律(或说力、准则等,正如老子说“吾不知其名”,没有名称可以概括它)。既然老子只是给自然起名并竭力阐述它,他就不可避免地会遗漏“道”该有的某些特性,甚至错误诠释,也就是说他不仅“不知其名”还说不尽它,这也和“上帝”、“定律”一样,不保证哪一天会被后人推翻甚至不攻自破。所以我说,“道”不止上述三点,只是老子没有说出来罢了。

无论如何,我认为老子本书最伟大的思想成就是所谓的“道法自然”思想。

老子第25章说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 。”(意为“人效法地,地效法天,天效法道,道效法自然。”)等效替代一下就是“人法道”或者“人法自然”。人类有很多条路可以走,可以用智慧,可以用法制,可以用混乱,老子认为人应该效法自然。自然如何,道就如何,道如何,人就该如何。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,全书的宗旨所在。即使“道”无法说清,但这一思想无疑为人们指了一条明路,可惜当今没有哪个体制做到“大制不割”(第28章,完美的制度不会伤害百姓)。你可以说老子的主张太过理想化,现实中无法施行;或者说他的思想超越时代,而当今人类的丑陋的本性使大道无处容身,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。孰对孰错,留给时间判断把。

接下来我说说这本书,《老子》又名《道德经》,其中分为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,就是本书的上下篇。道我刚才说过了,而“德”正如王弼所谓“德者,得也”,老子第21章说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”(大德的模样,惟有跟随道而变化),得道的人才谓有德。《老子》就是一直在说明“道”是如何,而“法道”的德人又该如何,于是就有了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。但是我觉得如果以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作为老子论述道和德的分界线,分界线就不太清晰了,因为《道经》里有说德,《德经》里有说道。而这个版本的《老子》把每一章都分为“论道”、“治国”、“修身”、“养生”、“贬时”、“议兵”六块,我把它们整理一下,将“论道”篇和其它五块分成两类,可以见得《老子》全文贯彻了以道修身、修德、治国的观点和方法。


总听老师说应该多背诵古人的名句,于是我就无为、柔弱、不争、俭啬等观点摘录老子的名句,以备我后用,以供观者后用。

·无为

第2章: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(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,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)

第5章: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(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,不如保持虚静 )

第17章:太上,不知有之。(最好的统治者,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)悠兮其贵言 。(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,他很少发号施令 )

·谦卑

第2章: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(正由于不居功,就无所谓失去)

第7章: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,以其无私,故能成其私。(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,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;将自己置于度外,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。正是因为他无私,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)

第8章: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(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)

第26章: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 (轻率就会失去根本;急躁就会丧失主导)

第45章: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静胜躁,寒胜热。清静为天下正。 (最完满的东西,好似有残缺一样,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;最充盈的东西,好似是空虚一样,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。最正直的东西,好似有弯曲一样;最灵巧的东西,好似最笨拙的;最卓越的辩才,好似不善言辞一样。清静克服扰动,寒冷克服暑热。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。 )

第48章:无为而无不为。(如果能够做到无为,即不妄为,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。 )

第56章: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(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,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。 )

·柔弱、纯朴

第22章: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(委曲便会保全,屈枉便会直伸;低洼便会充盈,陈旧便会更新;少取便会获得,贪多便会迷惑 )

第28章: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 (深知什么是雄强,却安守雌柔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溪涧。甘愿作天下的溪涧,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,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)

第36章:柔弱胜刚强。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(柔弱战胜刚强。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,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,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。 )

·不争

第8章:夫唯不争,故无尤 。(正因为不争夺,所以没有过失)

第22章: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 (正因为不与人争,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)

·收敛

第9章: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成身退,天之道也。 (执持盈满,不如适时停止;显露锋芒,锐势难以保持长久。金玉满堂,无法守藏;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,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。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,就要含藏收敛,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)

第58章: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(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,有棱角而不伤害人,直率而不放肆,光亮而不刺眼。 )

第63章: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 (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,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,把事情看得太容易,势必遭受很多困难。因此,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,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。 )

·俭啬、无欲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