捭阖之术全解读及案例点评 第2节
战国时,赵武灵王勇于学习胡人先进的东西,为己所用,成就了独霸一方的大业。当时,中原军队一般使用兵车,人们不习惯于骑马,在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骑兵面前,车战不够灵活机动,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,这是其明显缺陷。
赵武灵王为了北御匈奴、南防秦国,实行“胡服骑射”的改革,以增强军事实力。穿了胡服,行动方便很多。接着,赵武灵王又令大家学习骑射。不到一年,赵国就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。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,赵国收服了中山、林胡、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,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,成为“战国七雄”之一。
4.隐藏自己,惑敌制胜
鬼谷子所处的战国时代,是一个天崩地裂、风卷云涌的时代,各国诸侯纷纷争霸,以往的宗法制度和社会秩序被瓦解,只剩下现实中的激烈争夺、残酷吞并。因此,《鬼谷子》一书,可谓篇篇讲究政治谋略,而这些谋略又不完全建立在忠、信、仁、义之道的基础之上。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,势必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,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。环境有利,便使用“捭”的战略,大开大合,积极主动进攻,以取得胜利;形势不利,便采取“阖”的方式,隐藏自己,积蓄力量,蓄势待发。
在困难和险境面前,当忍则忍、当进则进,这是捭阖术的要旨所在
。竞争是实力的较量,当力不如人时,唯有坚忍和退让,万不可逞一时之勇。必要的忍让是为了妥善准备,从而有效打击对手。
三国时,司马懿辅佐魏王曹芳。宗室曹爽咄咄逼人,司马懿采取“阖”的策略,以退为守,藏形隐迹,收敛锋芒,一退再退,把大权拱手让给曹爽;并以年老病弱为由,不问政事,使曹爽对司马懿毫无防备。
嘉平元年正月,魏帝曹芳率宗室及文武大臣,到城外祭扫魏明帝陵墓。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,便立即采取了“捭”的策略。乘曹爽势力倾巢出动之机,将周密策划、精心准备的力量积聚起来,发动了政变。率部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占领了城门、兵库等战略要地和重要场所,并上奏永宁太后,免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,夺取了兵权。
从此,司马懿威震朝野,掌握了军政大权。司马懿的成功,正是在于利用了捭阖术,形势不利的时候隐藏实力,使对手放松警惕。一旦时机来临,便如猛虎下山迅速出击,一举打败对手。政变的酝酿时间很长,但实施时间却短,在对方全然没有准备时,打个猝不及防,速战速决,绝不拖泥带水。
5.雄才伟略,能屈能伸
凡成大事者必能坚忍,能屈能伸,能进能退,不达目的不罢休,这是强者的心态。形势不利的时候隐藏自己,形势有利的时候迅速出击。只有看得远、看得透,才能提高决策能力。善于忍耐,待时而动正是“捭阖术”的妙用。
隋朝末年,社会动荡不安,各地农民纷纷起义,北方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,趁势南下抢掠。李渊镇守太原,奉命剿贼。这时,突厥数万骑兵攻打太原,李渊遣部出战,几乎全军覆没。经过深思熟虑,李渊决意西进关中。只有想法稳住突厥,才能保障太原,为西进打下基础。因此,李渊向突厥称臣,提出了和亲的建议,并献上了大量美女珠宝。他与突厥可汗书信来往自持臣下身份,甚至对突厥使者也纳头礼拜。于是,双方停战修好,这为李渊西进长安提供了时机。不但如此,突厥可汗还为李渊提供了大量骑兵、粮草,使李渊的实力强大了起来,逐步夺下了不少地盘。
后来,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,走向灭亡。有人劝李渊结束与突厥的屈辱之盟,李渊没有答应。他认为自己的实力虽然有所提高,但还没有统一全国,和突厥决裂为时过早,于是依然和突厥交好,一直保障北方的安宁。后来,李渊建立了唐朝,唐朝的国力不断强大,到了李世民为帝的时候,派遣李靖带兵远赴西北大漠。这时,东突厥国内发生变乱,经过几次战役,李靖终于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,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,也洗刷了当年的耻辱。
古代纵横术,作为智谋权术的范本,蕴含有丰富的政治智慧以及睿智的谋略方法。唐高祖李渊不计一时名利,最终成就了帝业。这说明能屈能伸,能进能退,坚忍以待时,正是捭阖术的一种谋略和手段。
6.善于言辞,讲究分寸
《捭阖》篇指出:“口者,心之门户也。心者,神之主也。志意、喜欲、思虑、智谋,此皆由门户出入。”意思是说,嘴巴是心灵的门户,心灵则是精神的主宰。个体的意志、情欲、思想和智谋都要通过嘴巴出入
由此可见言谈的重要性,要掌握好分寸,才算有智慧。
俗话说“话说三分”,说话要掌握分寸,不要只图一时痛快而不顾别人感受。不该说时说个没完,该说时反倒惜语如金,这都是举止失当。鬼谷子认为,与人交谈要注意开合,抓住机会该说则说,不该说的一句也不多说。否则,轻者会得罪人,重者还会搭上性命。
西汉时的灌夫以勇猛为名,他在失去权位后闲居在家。灌夫为人尚游侠,性格急躁,做事鲁莽。一次,丞相田蚡举办婚宴,大臣都去贺喜。灌夫向田蚡敬酒,田蚡不喝。灌夫向灌贤敬酒,灌贤正跟将军程不识说话。灌夫便大骂道:“我看程不识一钱不值,你居然咬着他的耳朵说话!”田蚡见灌夫骂人,于是说:“你当众侮辱程将军,难道不给别人留点余地吗?”灌夫说:“今天杀我的头,穿我的胸,我都不在乎,还顾什么程将军!”田蚡便下令扣留灌夫。有人劝灌夫赔礼道歉,他不但不肯,反而破口大骂。不久,灌夫被罗织罪名处死。因为醉酒而惹来闲气,只图一时之快,却遭遇杀身之祸,实在可悲。
日常生活中,不善言辞、过于直率的人往往被动而孤立,缺乏朋友相助。有时候,实话实说并没有错,但要考虑时间、地点及对方的感受。如果说话太冲太直,言辞过于生硬或激烈,就会伤害对方,招致误解和怨恨。因此,指出对方错误,也要反省自身,如果不讲究方式而引起不满,就要调整自我,克服过于直率的毛病。如果找到恰当的机会,婉转说出自己的想法,也许更会得到对方的理解,有利于问题的解决。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,说话水平和说话方式不同,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,沟通效果和回报也会不同。
一般来说人们喜欢听好话,不妨为对方想想,不要只管自己说得痛快。言辞要讲究技巧,注意细节说话得体,由此赢得好人缘。好的人际关系,会使内心轻松和愉悦,有助于事业的成功。鬼谷子认为,说话办事要因人而异,对待事物的态度各有不同,只有深刻了解对方,才能“得其指”,更好实现“求其利”的目标。测得风向好使舵,与人谈话先揣摩对方的心意,然后投其所好。拥有了共同的话题,获得了对方信任,再适时提出要求,就容易实现目的。
7.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
《捭阖》篇曰:“事有反而得覆者,圣人之意也,不可不察。”意思是说做事要反复探索,善于借鉴,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,这是圣人行事之道,必须予以足够重视。在这里,鬼谷子以纵横家的视角,阐明了“反以观往,覆以验来;反以知古,覆以知今;反以知彼,覆以知己”的方法论。《诗经·小雅》: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个体的生命有限,不可能直接体验所有事物,他人的经验可以引为有效的借鉴。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,就可以从间接经验中获取智慧,从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,吸取他人的失败教训。
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。刘邦率军攻破武关,长驱直入,歼灭了秦军主力。秦王子婴迫不得已,捧着传国玉玺,开城投降。刘邦入咸阳城,进秦宫,看到宫室富丽,美女珍宝不计其数,顿起羡慕之意,想留下享用。手下人极力劝阻,刘邦很不高兴。张良说:“只因秦王残暴,不得人心,我们才有今天的胜利。既然为天下除暴安良,就应该提倡节俭,改变奢侈淫逸之风。现在刚入秦宫,就像秦王一样享乐,那有什么差别呢?”刘邦听了,认为很有道理,于是撤出咸阳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