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鬼谷子》 » 捭阖 > 捭阖之术全解读及案例点评

捭阖之术全解读及案例点评

《鬼谷子》是一部千古奇书,它所阐述的观点,褒扬者可扬于天,贬抑者可抑于渊。悬殊之大,势如水火。有人说它是小人之书,充满狡诈权变、诡计多端和玩弄心机,唐代柳宗元劝人千万不可读此书。尽管如此,鬼谷子仍然不失为一部充满谋略和智慧的著作,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,它深厚的文化底蕴,值得发掘、整理、研究、深思。当然,书中所宣扬的变化多端、层出不穷的诡计心术,也未必光明磊落,这需要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。

1.顺应时势,立足稳健

鬼谷子认为,捭阖之道的本义是纵横开阖,这也体现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。作为谋略之书,《鬼谷子》用“捭阖”来总领全书,其思想基础与中国的阴阳观相一致。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,最根本的是“守司其门户”,即善于分析社会现实,进而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。

夏朝末年,王室不修内政,各国诸侯不来朝贺,阶级矛盾日趋尖锐,民不聊生危机四伏。夏桀不思进取,骄奢淫逸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他“筑倾宫、饰瑶台、作琼室、立玉门”,到处网罗美女,日夜饮酒作乐。据说还造了个很大的酒池,甚至可以航船,醉而溺死的事时常发生。夏桀为了满足他的奢侈享受,强迫民众无偿劳役,拼命压榨百姓,人们已经是忍无可忍:“时日曷丧,予及女偕亡!”

当时,商汤是南方的一个部落领袖,他任伊尹和仲虺为相,以亳州为据点,不断积蓄实力,准备灭夏。经过大小十一战,最终在鸣条打败夏桀。商汤以武力灭夏,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,史称“汤武革命”。汤建立商朝后,伊尹颁布了一系列措施,减轻征敛鼓励生产,从而扩大了统治区域,影响远至黄河上游,不仅诸侯都来归附,氐、羌部落也来纳贡。汤便登上了天子之位,平定了全国。

商汤征伐夏桀建立商朝,是因为夏桀德行败坏,导致朝政腐败,人们恨不得与其同归于尽。而到了商朝末年,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,同样是民不聊生。西边的周族兴起,通过周文王的领导,实力足以与商抗衡。然而,文王没有贸然兴兵东进,而是对内施以仁政,对外剪除商朝羽翼,同时扩大势力范围。武王即位后,仍然韬光养晦,耐心等待时机,在忠臣良将的辅佐下,不断提高实力。当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,商纣王肆意妄为,残杀王族重臣,武王于是把握机会,发动军队大举伐纣,经过牧野之战,一役而胜。

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说明了顺应时势的重要性,所谓“时势”就是历史的趋势,民心的向背。这也是本篇所说,观阴阳之开阖,知存亡之门户。只有冷静分析并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,最大程度争取民心,才能立足稳健,把握时机获得成功。

2.周详缜密,攻守兼备

战国时代,周朝王室势力弱小,各国诸侯相互争霸。这就出现了独树一帜的纵横家,他们以周游列国游说君主为己任。《鬼谷子》一书的两大特点,一是以政治谋略为思考重心;二是有着独特的思辨风格,究竟“奇变诡伟”,这都反应了战国时天崩地裂、诸侯争霸的时代特色。《捭阖》篇的要旨,在于收敛时要自守门户,韬光养晦,渡过难关,从而占据先机,一役而胜。若处理不好,反会门户大开,一败涂地。在历史进程中,凡能建功立业者,无不深谙此道。

人们常说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自然是经验之谈。只有注重细节,才能确保周详缜密,如此方可攻守兼备。所以,古往今来的胜者,不仅有开创大局的雄伟气魄,也有处理细节的缜密心思。意气风发的楚霸王自诩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,却不能成为最后的胜者,正是因为他不懂“欲捭之贵周,欲阖之贵密”的道理。能成就大事,既要胆大也要心细,两者互补缺一不可。

明成祖朱棣能够登上皇位,是由于他善于审时度势,韬光养晦。他性格坚忍,行事周密,靠装疯赢得了时间,最终打败了建文帝,获取天下。

建文帝是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次孙,其父是皇太子朱标。朱元璋死后,建文帝按照遗诏继位,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他从小受儒家教育,温文尔雅,书卷气很浓。当时,由于各地藩王势力太大,威胁君权,建文帝决意削藩,燕王朱棣是重要目标。

朱棣是朱元璋四子,他带兵驻守北平一带,野心勃勃势力强大。

建文帝削藩时,他的准备尚不充分。当他看到几个藩王先后被削,明白如此下去无法逃过此劫,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积极备战。为了麻痹建文帝,朱棣先假装得病,大热天坐在炉边烤火,不停叫冷。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,于是装疯。王府长史葛诚密奏朝廷“燕王装病”。朱棣临机应变,立即逮捕前来监视的官员,以“清君侧”之名举兵南下,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实是起兵反叛。经过近四年的拉锯战,朱棣决定越过山东防线,直接攻占应天府,如愿登上皇位,是为明成祖。

“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”,如果有利就采取行动,不利就严密防守,在消极中持续抵抗。捭阖之术用于政治斗争,可使矛盾双反相互转化。在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中,时时捕捉契机,趁虚而入。弱者通过严密自守,甚至装疯卖傻,能使强者放松警惕,时机成熟就能以弱胜强,一举成功,获取利益。

3.善于变通,敢于创新

“捭阖者,天地之道。”鬼谷子认为,纵横开阖,阴阳变化,可以说是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。同时,它也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,决定了四时更替、日月运转。世间所有的除旧布新,可以说都是通过捭阖之道来实现的。变则通,通则久。圣人通达人心情理,窥见变化征兆,以此驾驭天下。

在一定情况下,变通是智者的谋略。它能打开闭塞的通道,挖掘丰富的矿藏。善于变通,敢于创新,才能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,不拘于传统的思维定势。思考能力与应变能力体现了个人的素质,也体现办事能力的高低。善于变通表现在对工作的细致划分上,懂得进退取舍,统筹兼顾。

在人类的文化行为中,谋略是至关重要的范畴,大到国家治理,政治斗争,小到人际交往,无不与之相关。从唯物主义哲学来看,变化是绝对的,不变是相对的。世间万物无一不是处在变化之中,捭阖之道的精神就在于灵活变通。纵观古今历史,能够成就大业的人,大多深明变通之道而不拘泥于传统。只有不拘传统,善于变通敢于创新,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。因循守旧、不肯变通,片面凭着经验去办事,往往事倍而功半,费力不讨好,甚至最终失败。

商朝建立时,国都在亳,即今河南商丘。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代王,他继位时社会动荡不安,王族内部一片混乱。为了躲避天灾人祸,挽救政治危机,盘庚决定迁都于殷,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。迁都是商朝中期的大事,大多数贵族因循守旧反对迁都,甚至煽动平民闹事。在困难面前,盘庚没有动摇,最终冲破了反对势力的阻挠,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,迁都到殷。在那里,盘庚整顿朝政,发展经济,人民生活殷实起来。从此,商族部落不再迁徙。

通过迁都,商朝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斗的乱局,甩掉了历史包袱,稳定了中央统治。之后,经过武丁时代的繁荣发展,到了中后期,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持续发展,生产技术、制作工艺有了相当成就,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局面,所以商朝又称殷商,或者殷朝。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里程碑,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之一。

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,商朝以武力夺取夏朝天下,打破了天子不可变的定律,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变革。

而盘庚迁殷也是商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,通过这次变革,商朝从衰落走向复兴,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。可见,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,变革是不可避免的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