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应术中心思想及心得 第2节
于是,赵括领兵到了长平。廉颇验过兵符,办了移交,回邯郸去了。大军由赵括统率作战,气势相当壮观。赵括来后,将廉颇制定的号令全部废除,并下令说:“秦国再来挑战,应给予当头痛击。非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不可。”
范雎得知反间计成功,赵括替换了廉颇,就派大将白起去指挥秦军。白起是当时的优秀军事家,他深通兵法极富韬略,与廉颇、李牧、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,并居于首位。白起到了长平,设好埋伏,故意打了几个败仗。赵括不知是计,拼命追赶,结果被引到埋伏好的地点。白起派精兵切断了赵军后路,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,把赵军切成两段。赵括才知中了秦军之计,只好筑起营垒坚守,等待救兵。白起又派兵把赵国的援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。
内无粮草、外无救兵,赵军苦守四十多天,士兵饥饿不堪,无心作战,甚至自相残杀。赵括走投无路,集结军队几次突围都没成功,最后率精兵出战,结果被秦军的弓箭手射死。赵军听到主将被杀,纷纷扔了武器投降。后来,四十万赵国降卒全被白起坑杀,只放回二百四十多个小兵。长平之战,惨绝人寰。赵国军队就这样因为赵括纸上谈兵、缺乏经验而全军覆没。
先哲老子曾在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意思是说能够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,能够自知才算明智。而那些没有自知之明、不自量力的人,历史上从来就不少见。或许他们并非愚钝之人,但缺乏经验、不懂变通又自恃高明,不具备将帅之才却傲视一切,肩负重任却不了解自己,往往意气行事冒险而为,从而造成惨痛的悲剧,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5.反弹琵琶,欲扬先抑
世间的一切事物,总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广泛的联系,因此,鬼谷子主张了解事物、观察事物,要有一定的高度,要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思考问题,不可忽略事物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。《反应》篇曰:“欲闻其声反默,欲张反敛,欲高反下,欲取反与。”在言谈或论辩时,反弹琵琶,欲扬先抑,往往能够吸引他人,获得较好的说服效果。所谓“反弹琵琶,欲扬先抑”,就是利用逆向思维,指导言谈和行动,走与目标相反的道路,然后回到真实论点。这是鬼谷子在本篇告诫我们的道理。
三国时,曹操打败了盘踞荆州的刘备,企图一举吞并江东。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,来到东吴面见孙权。舌战群儒后,鲁肃叮嘱他千万不要说曹操兵多势大,以免孙权顾虑太多。诸葛亮笑着答应了。不料见了孙权,诸葛亮即大谈曹军兵力强大,说:“曹军骑兵、步兵、水军,合起来不下百万!”孙权听了大惊,忙问:“其中有诈吧?”鲁肃在旁使眼色,诸葛亮装作没看见,具体分析了一番,得出的结果是曹兵超过了百万,最后说:“我只讲百万,是怕吓到江东人士!”
孙权问:“那么是战是降,请先生决断!”诸葛亮说:“你应根据实力来决断,如果自认为能与曹操抗衡,那就及早断绝往来;如果自认敌不过,不如听从众谋士的意见,投降曹操。”
孙权大怒,反问:“照你这么说,刘皇叔为何不投降?”诸葛亮等的就是这句话,于是说:“田横,齐国一壮士而已,尚能守节不辱,况刘皇叔是皇室后代,盖世英才,怎能甘心投降呢!”诸葛亮这句话显然小看了孙权,孙权脸色大变,怒道:“刘皇叔败军尚不投降,我堂堂东吴岂肯受人控制!”至此,心有不服的孙权被诸葛亮的反话“激”了起来,决心发兵抵抗。于是形成了孙、刘联盟共同抗曹的局面。
诸葛亮深知孙权是有为之主,绝不甘心受制于人,所以故意把曹操说得很强大,然后逐步激起孙权的斗志,最终达到了联吴抗曹的谋略。
当世界都向右的时候,为何自己偏偏向左呢?这看起来很荒唐,也不合情理。但实际上,这种欲扬先抑的思维方式,在现实中往往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,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,这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神。
6.胸怀韬略,预定计谋
观往以验来,知古以论今,是战国时许多哲人的主张。《反应》篇曰:“己不先定,牧人不正,事用不巧,是谓忘情失道。”意思是说如果不事先确定策略,就不能正确管理别人,做事也就没有合适的技巧,这叫“忘情失道”。只有知己知彼,借鉴古今,才能预定良谋,达到最高的境界,使人无从把握自己的策略,做到天衣无缝。
在战争中,军事力量固然重要,但通过外交或政治手段,同样可使敌人不战自退。既完成了战略目的,又达到了战争效果,而且不费一兵一卒,以最小的损耗获得最大的胜利。鬼谷子认为,论辩谋略要完善细节,虽然也有急中生智,但不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。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成功,就要努力控制谈话中的细节。说话、做事没有周密计划,就会欲速而不达。不能预先设定谋略,就会迷失自我。急躁者遇到挫折,往往容易灰心,不能冷静分析,接下来的行动也会连连失误。
对事情进行迅速分析并采取正确对策,这是个人素养的表现。具备了这种高深的涵养,才能事业有成。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,尤其是领袖人物,无一不是对细节格外重视。提前准备材料,设计每一句话,甚至睡觉都琢磨。这是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。
预测未来不能离开对过去的的回顾,了解今天必须回头看历史,要知道自己,应该去了解对方,如此思考,方是圣人之道。只有加强涵养,才能从容不迫,内在的东西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。涵养不是生来就有的,主要来自日常的修为。平日严格要求修己省过,遇事不急躁、不冲动,就能镇定自若、谈笑风生。
7.欲张反敛,欲取反与
“欲擒故纵”是三十六计中的重要计谋,这在鬼谷子《反应》篇中也有体现。“欲闻其声反默,欲张反敛,欲高反下,欲取反与。欲开情者,象而比之,以牧其辞。”意思是说,倾听对方讲话,自己先保持沉默;想要对方敞开心扉,自己先闭声收敛;想要高调,先要低调;想要获取,先要付出。
欲张反敛,欲取反与,这是鬼谷子重要谋略思想之一。这种谋略思想在现实各种斗争中可有多种运用。比如,战国时,张仪破坏了齐楚之盟,又获得了楚国的城邑,就是抓住了楚怀王的贪婪之心,虚言与之,然后取之。
当时,秦国已经降服了魏国和韩国,准备大举东进。齐国和楚国为了防御秦国的势力扩张,便结下盟约共同抗秦。为了拆散齐楚两国的盟约,秦惠王派张仪到了楚国。当时的楚国,虽然地广兵多,但大而无实,政治上极其腐败,守旧势力盘根错节。
张仪来到楚国,用重财厚礼收买了楚怀王的佞臣靳尚。靳尚极力向楚怀王推荐张仪。张仪见到楚怀王后,巧舌如簧大施计谋,建议楚国闭关绝齐,废除与齐国的盟约,并说要将秦国商于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,秦楚结为兄弟之国。这样,楚国北弱齐国,西交强秦。楚怀王一听此言,当即拍案而定。于是,楚怀王给了张仪丰厚的馈赠,并授予楚国相印。当即宣布与齐国废除盟约,断绝往来。然后,派将军逢丑父随张仪至秦,讨取土地。
张仪回到秦国,假装失足坠车摔伤了脚,卧病不朝。待齐、楚绝交之后,才说:“我有奉邑六里,答应献给楚王。”楚王听闻大怒,命大将屈句率精兵十万,向秦国发动进攻。次年,秦、楚两国交战于丹阳。楚国和秦国刚一交战,齐国便从侧翼发动猛攻。秦国、齐国两面夹击,楚国腹背受敌,死伤八万余人,大将屈句也战败被俘。
秦国趁机夺取了楚国的丹阳、汉中等地。楚怀王又羞又恼,大举倾国之师,复战于蓝田,结果又遭败绩。此时,韩、魏两国也趁火打劫,南袭楚国。连遭重创,楚国无力再战,只好割让城邑以妥协,忍气吞声与秦国讲和。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