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鬼谷子》 » 反应 > 反应术中心思想及心得

反应术中心思想及心得

鬼谷子认为,与人交谈的最终目的,就是旁敲侧击,诱使对方多说话,通过察言观色,从而窥测对方实情。就像张网捕猎,若能沉心静气严阵以待,就能捕获猎物。理性对待鬼谷子这种“钓语术”,不必冠以道德的恶谥,无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,从而丰富自己待人处事的本领。

1.张网得实,虚静以待

《反应》篇曰:“其钓语合事,得人实也。其犹张网而取兽也,多张其会而司之。道合其事,彼自出之,此钓人之网也。”得鱼在于投饵,得语在于发问;投饵则鱼来,发问则语应,故为“钓语”。鬼谷子认为,犹如设饵钓鱼、张网捕兽,想了解对方的情况,就要使用手段或动之以情,或投之以利,诱其暴露真实想法和需求,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“钓语”的关键在于巧妙隐秘,手段要多种多样。鬼谷子的“钓人之网”,尽管有人认为是在行奸使诈,但可以理解为一种沟通方法,从中获取想要的信息。同样,有人认为“用间”是卑劣、阴险的行为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发展,这种观念也得到改变。“用间”并不是单一破坏敌手,而是谋略思想的重要内容,可以察看敌情,知己知彼。

可以分化对手,在对抗中获取胜利。

当今世界,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。谁先掌握了信息,谁就能把握时机抢占市场。寻找对方弱点,发挥己方优势,进而击败对手。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耳目灵通,作为经营决策者而言,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情报。企业获取情报及时,就能提高竞争力,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策略。高明的企业家,深悉“用间”是“张网得实”的重要手段,在“用间”与“用人”的结合上深谋远虑,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实践。

2.听话听音,言之有据

俗话说“听锣听声,听话听音”,这个“音”不是指口音,指的是弦外之音,意思是说听别人说话,要明白其言外之意。当然,对于那些空话、大话,即使天花乱坠,也要保持理智,绝不可轻信。在谈话时抓住机会提问,通过有效诘难,就可以深入了解对方实情。轮到自己说话,则要简洁有力。

战国时,齐国田婴为了发展家族势力,准备在他的封地薛大建城池,这样做就远离了齐国朝廷,不利于国家利益,也不利于个人发展。因此,他手下的门客纷纷劝阻。田婴于是下令:“凡来劝阻者,一律不要通报。”这时,有一个人冒险前来,让下人通报:“我只有三个字,多一个字,愿受烹煮之刑。”这引发了田婴的好奇心,于是接见了他。拜见完毕,那人说:“海大鱼!”然后掉头就走。田婴忙说:“且留下,把话说完!”那人说:“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!”田婴说:“不碍事,请讲。”

那人说:“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?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,一旦离开了大海,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。以此相比,齐国就像殿下的‘水’,如果永远拥有齐国,要薛地有什么用呢?如果失去了齐国,即使将薛地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,也没什么用。”田婴听了,称赞说:“对。”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工程。

那个齐人为了勾起田婴的好奇心,让他倾听自己的言论,用充满悬念的言语诱惑他,用“海大鱼”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,表达了“龙游浅滩遭虾戏”的意思,使田婴意识到自己思虑不周,犯了错误。

现实生活中,有人说话很直接,有人说话很委婉。虽然无所谓对错,但有时太直接的话,会让人觉得不便,或抹不开面子。为了起到好的效果,就要使用一些隐语。不过,使用这种方式,一定要确保对方能够听明白,否则就是白费心思。

看一个人是善是恶,要看眼神;看一个人是智是愚,要观言行。在与人的交谈中,适当运用比喻,或加上一段长长的议论,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。出色的语言表达,可以使人内心感动;善于说话的人,会获得更多机会。当对方形迹未显,或不太了解时,不妨采取圆通的方式,使其渐渐失去戒心,脱去外壳。有了充分了解,再用既定的原则来对待。这是鬼谷子在《反应》篇中所讲的谋略思想。

3.声情并茂,引起共鸣。

说话要声情并茂,善于借助谈话技巧,引起对方的共鸣,由此了解对方的实情,以决定下一步行动。这是游说的最高境界。达到这种境界,就能顺利完成任务,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。

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专权,长达二十多年,政治黑暗民生艰难。梁冀是历史上十大奸臣(庆父、赵高、梁冀、董卓、来俊臣、李林甫、秦桧、严嵩、魏忠贤、和珅)之一。因质帝称梁冀为“跋扈将军”,次年即被他毒杀,另立桓帝即位。他独揽东汉王朝大权,结党营私,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。这时,广陵人张婴不堪暴政,在当地聚众起义,抗击官府,纵横徐扬一带几十年。朝廷屡剿无功,深感头疼。朝中有一位御史,名叫张纲,廉洁刚正,得罪不少权贵。于是梁冀上奏汉顺帝,任张纲为广陵太守,让他平息暴动,企图借刀杀人。

张纲来到广陵,独自一人去了张婴大营。张婴十分惊讶,便问:“太守大人屈尊来到贼营,不知有何见教?”张纲站起身,施礼说:“将军何出此言?下官办事不周,不恤民情,以至陷民于水火之中。俗话说‘官逼民反’,将军清廉自律,行侠仗义之举,实令下官敬佩不已。”听到这番话,张婴很意外,连忙起来赔罪,说:“太守早来十年,我张婴何至于此?我是草莽之人,不知礼仪,无法结交朝廷,我也自知是釜底游鱼,苟延残喘而已,哪能活得长久?今天大人到此,请为我指点迷津!”于是,张纲通过安抚的办法,不动一兵一卒,经过反复协商妥善处置,终于平息了广陵暴乱。

《孙子兵法》云: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张纲采取攻心之法说服张婴,不靠威压和利诱。首先承认朝廷的失职,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,然后称赞张婴为民赴险,打动了张婴,攻破了其心理防线。这正是“攻心为上”的原则。张纲在任期间,深受当地百姓爱戴。张纲死后,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,扶枢至四川武阳,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。

规谏失足之人要采用适当的话语,使之产生共鸣,进而达到说服的效果。对于那些看似冥顽不化的人,也要以诚相待尽力去感化。若能将心比心,生活中就会多一些宽容和谅解,少一些纠纷和矛盾。心灵感化的力量比刑罚更大。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,世间的纷争就会少一点,世界也会变得更美好。

4.知之始己,自知知人

《孙子兵法》云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《反应》篇所称“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”,也有“知己知彼”的意思。鬼谷子所强调的是,通过对自身的深刻反省,进而了解别人,把自知作为知人的前提,这可以说是很有见地的。

战国时,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兵进攻韩国,占领了野王,截断了上党郡和韩国都城的联系。上党形势危急,韩国不愿投降,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了赵国。

赵孝成王派军接收了上党。两年后,秦国派王龁再次进攻上党。赵国派廉颇率军前去救援。等到了长平,得知上党已被秦军攻占,王龁正要向长平进攻。廉颇于是坚守长平,修筑堡垒深挖壕沟,跟秦军对峙以作长期打算。

王龁多次向赵军挑战,廉颇就是不交战。王龁无奈,怕长期消耗粮草不足。秦国相国范雎派人行使离间计,到赵国都城邯郸散发言论:“秦国就是怕赵括带兵,廉颇不中用,眼看快投降啦!”

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。他从小学习兵法,讲起来头头是道,自以为天下无敌。赵王听了秦国奸细散发的言论,于是拜赵括为大将,去长平替代廉颇。蔺相如劝说:“赵括只懂读他父亲的兵书,用套路,临场应变能力不行,不是将才。”赵王不听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