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鬼谷子》 » 内揵 > 内揵之术解读及案例 > 第2节

内揵之术解读及案例 第2节

齐宣王答:“当然不信”孟子说,“大王的恩惠足以推到禽兽身上,却推不到百姓身上,这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木柴一样,同样叫人不能相信。如今百姓不能安居乐业,是因为你根本不关心,而不是不能做到。所以说,你能完成王道霸业,也能统一天下,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做,而不是做不到。”

齐宣王说:“这有什么区别呢?”孟子说:“要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,说我做不到,这是真的做不到。要为老年人折根树枝,说我做不到,这是不愿意做。大王你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,不是不能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,而是不愿为老年人折树枝。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’,做到了这一点,天下便容易治理了。古圣贤因为善于推广自身的德行,所以远远超过众人。如今大王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,却不能施及百姓,这是为何呢?”

孟子在与齐宣王对话时,充分运用了论辩技巧,既给齐宣王留够了面子,也使他领悟了其中道理。宣扬保民而施行王道,列举生动比喻形象,可见孟子善于揣摩听者之心,懂得取悦于对方以使谈话继续。然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,问题有正反夹杂,有明知故问,变化多端;一接一问,使谈话的内容层层深入,具有极强的说服力。

5.进献计谋,巧言连横

内揵”,关键是拉近与游说者的距离,找准对方的心理契合点,让对方有认同感,从内心去打动对方,然后再提出建议和谋略,进而影响对方的决策。这是纵横家进献计谋的方法。

战国时的张仪最善于运用“内揵术”。秦惠王时,张仪用“连横”的方式对付诸侯国的“合纵”策略,取得了巨大成功。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,劝魏哀王尊秦王为帝。接着,又瓦解了齐楚同盟,迫使楚国与秦国结盟。然后说服燕王献上城池,亲秦弃赵,实现了连横策略。劝说赵国则利用外交上的优势,从全局分析。张仪巧施计策说服六国,破除“合纵”策略,是因为找到各国君主的软肋所在,揣测他们的不同心思,根据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突破口,这是他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。
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游说是为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建议,使局势为我所控。这就要知道对方内心所想,再从其利益出发,使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。这是“内揵术”的关键所在。鬼谷子认为,说话办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,就要调查研究掌握实情,然后根据实情制定策略。如果还没充分准备就盲目行动,必然遭遇失败。

《伊索寓言》中有一则故事。狐狸不小心掉进井里,爬不上去。正好山羊渴了,来到井边,发现了狐狸,便问:“井水好喝吗?”狐狸说:“井水很甜,赶紧跳下来喝吧。”山羊一听就相信了,于是“扑通”一声跳下来。

山羊跳下去后,才发现上不去了。狐狸说:“我有个办法。你用前脚扒在井壁上,我踩着你跳上去,再拉你出来,我们就得救了。”山羊同意了。狐狸跳出井口,就不管山羊了。山羊骂狐狸不守信用。狐狸说:“喂,伙计,如果你的头脑和你的胡须一样完美,就不会在没想到上来的办法前就跳下去了。”

事先不了解情况而盲目行动,就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救。聪明人在行动之前会把情况调查清楚,并预见到事情的结果。人际交往既存矛盾,也存在合作。只有看透对方,才不至于陷入误区。在商业领域,鬼谷子的话同样适用。搞好调查研究,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。调查研究可以提高认识水平,由此更好掌握全局和指导工作。企业或个人在投资前,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,在掌握正确信息的基础上做决策,就会最大限度获取效益。

6.内部和谐,团队协作鬼谷子权术谋略的实施,以君臣之间感情融洽为基础。

君臣上下相交,必须情感相得,才能彼此接纳意见,这是君臣相亲相近的至理名言,也说明了内部团结的重要性。《内揵》篇:“欲合者用因,欲去者用处。处因者,必明道数,揣策来事,见疑决之。策无失计,立功建德。治民入产业,曰楗而内合。”

向君主提建议,要揣摩对方心里,切中时宜,才能方便自己,以灵活变化求得认同,就容易改进事宜,进献谋策。在谈话中找到突破口,寻找有意义的话题引起对方的兴趣,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交流,就有了心理基础,话就能够说到对方心里,进一步“通情”而“达理”。“得其情,乃制其术”,这是《内揵》篇提到的重要一点。掌握了信息或情报,就有利于制定对策,展开行动。这不仅适合于古代谋士游说帝王的活动,对于现代商战也有极高的实用价值。

工作中,有时候需要向上司提一些建议或计划。然而,人们常为进献计策不受重视、不被采纳而苦恼,特别是在上司断然拒绝后。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通常以“我”而不是“我们”的角度来陈述事情或者观点。这样做往往会引起听者对自我的防御性保护,没人愿意提携与自己一样自负的家伙。需要注意的是,运用“口才”一味奉承和附和上司,也不可能留下良好的印象。所以,要保持独立的人格,不要降低身份来争取上司的重视与尊敬。

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,除了以情理打动对方外,还要讲究策略,提建议时要尽量委婉一点。当他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。委婉语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,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需要,更是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。

这是实现目的的有效表达方式,有利于表达思想,使沟通轻松愉快进行。

对于公司而言,只有内部团结,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。团结就是力量,同事间互相配合,就会提高工作效率。如果总是勾心斗角,相处不融洽,就会影响工作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的发展,对职场人士来说,与同事的关系是和则双赢,闹则两败。只有经常沟通,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做到这一点,除了互相帮助和谅解,也要注意恰当的语言表达。说话不够委婉,就会使对方误解以致产生隔阂。

在同事关系紧张乃至不和睦时,不要急着去批评别人,要先想想自己的不足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双向互利的,给别人关心和帮助,自己也会得到回报。在群体生活中,我们都是相互依存的个体,面对共同任务时,要拧成一股绳加强团结,将工作做到更好。

7.言近旨远,意味深长

《内揵》篇的核心是“情”字。以“情”为中心,就能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,即使批评指责也使人欣然接受。这可以说是领导者的一种语言艺术。

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”人一生总免不了会犯错误,有时候很难自我省悟。当别人犯了错误,我们可以适当予以批评和指正。运用言近旨远、含蓄深沉的批评手法,其效果远远胜过狂吼和怒斥。

批评有时是动力,激发人向上的欲望;有时是转折,指引人走向成功的巅峰;有时是毒药,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一生。批评他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易于被接受?教育家马卡连柯说:“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,更是一种艺术,一种智慧。”

因此,尽管“批评”一词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严肃,其实批评也可以很温柔,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首先对人要尊重,要有同情心。这样就不会吹毛求疵,反而会多加谅解。说话要温婉,不可故意刺激他人,如果说话又冲又直,令人无法忍受,即使对方嘴上认错,心里也不会服气。

纠正他人错误,言语越少越好。最好能一句两句就使对方明白,然后转至其他话题。不可滔滔不绝,使对方陷于窘境,从而招致反感。纠正他人错误,切忌采用命令的口气。可以旁敲侧击,暗中指出其错误,以保护对方的自尊心,使其自觉改正错误。总之,批评是为了纠正错误,方法很重要。
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