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学666 » 《鬼谷子》 » 揣篇 > 揣篇全解读及经典案例 > 第2节

揣篇全解读及经典案例 第2节

诸葛亮根据形势,作出了详细分析和判断,制定了积极稳妥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计划。依据时势变化和政治需要,选择时机打击、削弱敌对力量,吞并弱小力量,从而壮大自己。这种“兼弱攻昧”的谋略,使刘备集团逐渐走向强大。

欲求的产生,是人们对于外界的反应。追求欲求的实现,是人们内心不可避免的。通过考察人们的欲求,进行适当游说,便能事半功倍。历史也证明了诸葛亮的政治策略:即联孙抗曹、夺取荆州、益州作为基地,以等待局势变化,出兵夺取中原等,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。由于这一系列策略的实现,使刘备三分天下,获取其一,从而奠定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。

5.人心向背,力争主动

鬼谷子所说的“揣”,是对客观形势的预见和分析,通过仔细揣摩,把握事物的真相或实质,可以掌握人心向背,力争主动。要想做事成功,就必须量权揣势,根据情况制定计划和方案。而缺乏“揣”的智慧,则容易陷入盲目的泥潭,从而偏听偏信,受人牵制,走向自我毁灭。这就是“揣术”,需要多方考察、全面掌握信息。

秦朝末年,各地义兵纷起,天下大乱。张良先在安徽亳州起义,后来投靠刘邦,成了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。当时,刘邦占领了武关,便下令直奔骁关。张良说:“沛公莫急,武关是关中门户,也是交通枢纽。如今虽然得手,若不加强防卫,项羽随后就到,难以抵挡。”建议加固关防,派重兵镇守,以拒各路诸侯于关外。这样,便可以击杀秦军于关中,直捣咸阳。

刘邦依计而行。骁关又名蓝田关,气势雄伟,地形险要,易守难攻。张良建议先派兵在骁关对面的山上,遍插旗帜以为疑兵,让对方感觉如临大敌,以摧垮他们的士气。再派善辩之士,带上黄金珍宝,诱之以利晓之以理,暗中联络以为内应。

果然,秦军将领人心惶惶,有一部分愿与刘邦讲和。然而,张良看到秦军士兵大部分是关中人,父老和妻室儿女都在关内,他们一定会奋不顾身抵抗。与其和他们拼杀,不如等到他们松懈疲惫,迂回包抄,前后夹击。

于是,刘邦率主力绕过骁关,翻越蓝田东南的蒉山,突然出现在秦军背后,在蓝田南部大破秦军,进一步占领蓝田。骁关的后路被切断,前后夹击不攻自破。关中大门由此洞开,秦都咸阳已无险可守。两军相逢,不仅斗勇而且斗智。智者能审时度势,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。

成就事业的人,往往能够顺应时势,趋利避害,由此把握事物的发展,力争主动。张良正是因为看清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,利用一切有利的力量和因素,从而在实践中掌握了人心向背,获取了战争的主动权。

6.世事难测,不得不防

俗话说: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”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,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看世界的眼光。鬼谷子在《揣篇》中说:“夫情变于内者,形见于外;故常必以其见者,而知其隐者,此所谓测深揣情。”矛盾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,由于利益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背离,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,对手就有可能设计种种圈套。

当然,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,也不能过于疑神疑鬼,总以为有人在算计自己。也许是别人想自我表现,爱耍小聪明而已。对这种人,不妨大度一些,无伤大雅;若对方得寸进尺,也不必过于认真。巧妙识破对方设定的圈套,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本领。

从双方有无利益冲突的角度考虑,并分析对手的性格和胆量,以确定圈套的种类及复杂和危险程度。还可以采取以攻为守的方法,故意透一点信息给对手,表明知道他设的圈套,只是不说出来。倘对手做贼心虚就会有所表现。

倘若掌握了某些证据,但还不充分,就要适当伪装,态度一如既往,以免打草惊蛇。大智若愚是迷惑对手、识破圈套的有效办法。对手以为你还蒙在鼓里,就会放松戒心,暴露自己,这样就有利于获取想要的证据。

生活中善恶并存,所谓防人之心,其实是防人性中的恶。比如有人为了升迁,不惜设圈套打击竞争者;有人为了生存,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;有人走投无路,狗急跳墙,于是坑蒙拐骗。“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”该如何防?先要巩固城池,让人摸不清底细。做法很简单,就是不随便露出弱点,不轻易显露欲望和企图,不露锋芒不得罪人。对方摸不清底细,自然不敢随便陷害,因为没有机会。俗话说“兵不厌诈”,争夺利益时人心也不厌诈,对他人的动作要冷静观察,凡异常的动作都有意图,结合所处环境一并思考,便可发现其中奥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