谋篇全解读及经典案例
左右逢源,原指学识广博,应付裕如。这里指一种处世之道,比喻做事功夫到家,就会得心应手顺利无碍。典出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原。”战国时,孟子讲治学之道,学生问怎样才能做到高深的学问,孟子说:“方法要对,态度要好,学习知识有心得,久而久之,做到了广、深、透,就能左右逢源、得心应手,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”对于处世而言,能够左右逢源的人,可以借助多方力量,不断走向成功。
1.左右逢源,巧妙生存
战国时,秦军大举进攻赵国,赵国邯郸岌岌可危。秦军围困邯郸长达三年,邯郸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,情况危急。东周王室的国君看到赵国处境艰难,认为秦国灭赵后,一定会来吞并他们。于是对相国说:“秦国攻克邯郸是早晚的事,为了东周的社稷苍生,请你辛苦一趟,到秦国去见秦王,要求我们两国结好。”这时,有大臣前来汇报:“邯郸传来消息,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,秦军大败退回关中。秦国名将白起也自杀了。”
东周国君听了,沉吟半晌。他原想派相国到秦国结好,为的是找个靠山,免受刀兵之灾。听说秦军大败,白起已死,便对相国说:“秦军重创,国势骤衰,你不必去了。”
相国手下有个谋士足智多谋,洞悉天下大势,便劝说东周除了和东方大国齐国交好外,还要照计划去和秦国结好。那样,东周才能左右逢源,立于不败之地。因为看透了各国间的复杂利益关系,东周国君采纳了这条与秦交好的建议,使东周在战国争雄的局面中勉力维系。
鬼谷子认为:遵循一定的法则去筹划计谋,必须查明事情原委,在实情的基础上做到左右逢源,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。东周相国的谋臣便是根据这个道理,做出了上面的谋划。
2.融会贯通,出奇制胜
出奇制胜,是许多将帅所追求的目标。对于出奇制胜的奥妙,鬼谷子认为:“奇不知其所拥,始于古之所从。”
孙子兵法云:“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海。”
一般来说,谋略可以分为上谋、中谋、下谋。上谋是无形的谋略,它容易获得成功,而使人毫无知觉;中谋是有形的谋略,帮助人们成就事业。下谋是迫不得已时的救急之策,虽然也能解决问题,但费力伤物。以上三种计谋,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方案。
田忌赛马的故事,体现了孙膑的奇谋妙计。孙膑在齐国田忌府中当门客。有一天,田忌从外面回来,坐在屋中生闷气。原来是田忌要和齐威王赛马。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等。比赛时,上马对上马,中马对中马,下马对下马。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强得多,所以比赛了几次,田忌都失败了。
孙膑了解情况后,就走过去说:“再比一次,一定能赢。”
田忌很疑惑:“你是说另换一批马?”孙膑摇头:“一匹马也不换。”田忌说:“那还不是输!”孙膑胸有成竹:“你就照我的安排做。”第二天,齐威王早早来到赛场。田忌因为有孙膑做军师,信心十足。比赛开始了,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,第一局输了。接着第二场,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,获胜一局。第三局比赛,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,又胜一局。这让齐威王目瞪口呆。比赛结果是三局两胜,自然是田忌赢了。同样的马匹,由于调换出场顺序,就得到了转败为胜的结果。
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道理,在外部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,只要认真思考,就可以依靠奇谋来制胜。
楚汉争霸时,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。庆祝胜利时,将领们问韩信:“兵法上说,列阵时应该背靠山,阵前可以临水泽,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,竟然取胜了,这是什么策略?”韩信笑着说:“这也是兵法上有的,只是你们没注意罢了。兵法上说‘陷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’,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,士兵早都逃散了,怎么能指望他们拼命呢?”
韩信精通兵法,但不囿于兵法,而是充分领会精神,融会贯通,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。由此说明,看准对方的弱点进行打击,远比正面碰硬的效果要好得多。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逆向思维的价值。日常生活中,为什么非要墨守成规而不去出奇制胜呢?
此外,实施计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,“智者事易,而不智者事难”,“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,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”,智者能够明了常人难以察觉的事情,具有战略眼光,从而高瞻远瞩把握全局。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够把握全局,并做深入细致的分析。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,本篇强调智谋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智慧,是一种心气高远的境界。
3.道有不同,不相为谋
志向不同的人,不能一起谋事。个人的修养与后天有关,也与环境有关。重视朋友的选择是成就事业的因素。鬼谷子认为:谋划事情时,一定要考察彼此在各方面的异同。否则就会有害于双方。
《谋篇》曰:“故同情而俱相亲者,其俱成者也;同欲而相疏者,其偏成者也。同恶而相亲者,其俱害者也;同恶而想疏者,其偏害者也。
故相益则亲,相损者则疏,其数行也。”这是说无论做任何事,要想数人同谋,必须志同道合,为了共同利益走到一起,才能同心协力,或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欣,或分担痛苦、损失。如果不是志同道合,势必会部分受益,部分不受益乃至受损,如此合作,同谋的关系就会被破坏,自然会逐渐疏远。
通常人们愿意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,远离那些品德低劣的人。《世说新语》管宁、华歆“割席断交”的故事,告诫我们:真正的友谊,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,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契合,只有表面上的亲热,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,充其量算个熟人,也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。
司马迁说:“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,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。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这是因为思想观念、学术主张不同,所以他们就不相为谋。伯夷、叔齐,殷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。武王灭殷,天下宗周,伯夷、叔齐不食周粟,隐居首阳山,最终饿死。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。
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”是择友的重要原则。朋友要志同道合,不然就会南辕北辙,越走越远。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嘴上,他们不会相互要求,而是主动为对方做事。日常生活中,更多的是人们为了点小事斤斤计较,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没有想到对方。至于酒桌上的朋友,就更不可靠了。有些人历来会做表面文章,觥筹交错推杯换盏,似乎个个都是铁哥们。其实人一走,茶就凉。
有人说:“生意场上没有真正的朋友。”这话有一定道理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,做事的方式也不同,如果坚持己见,可能带来争执,甚至造成矛盾。有时候,退一步海阔天空,保留自己的想法,尊重他人的意见。所谓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”,应该放弃争执,先了解原因所在,找到解决方法,朋友间的意见也会达成一致。
至情至性,方值得信赖,可以托付大事。《谋篇》曰:“貌者,不美又不恶,故至情托焉。”自古以来,人们就很重视对相貌的观察,并与个体品行相关联。人的容貌,特别是神情,会传达一些内心信息。当然,人的相貌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,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,所以韩非子曾批判:“形相虽恶而心术善,无害为君子也;形相虽善而心术恶,无害为小人也。”
4.团队合作,集思广益
本篇未完,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..